YZ12007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通过营养管理提高后备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要脂肪还是要体型?2007年4月份的资料作者:PinderGill,肉品与畜牧委员会,P.O.Box44,WinterhillHouse,SnowdonDrive,MiltonKeynes,UK,MK61AX,E-mail:pinder_gill@mlc.org.uk-本文发表于2007年伦敦养猪大会。摘要繁殖障碍和腿病造成许多母猪过早淘汰,长期以来这都是限制母猪发挥出最佳生产潜力的主要问题。在许多猪场,母猪生命期活产仔数通常为30至40头,只有极个别的母猪的生产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生命期产仔数达到60头以上。目前后备母猪的饲喂管理策略仍然把重点放在增加体重上,让青年母猪初配时越肥越好,以便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针对这种策略,我们查阅了科研文献,包括采用现代瘦肉型种猪进行的关于后备母猪和年轻母猪高营养水平催肥的长期效果的各种研究。我们建议,后备母猪饲喂管理策略应该在全局的高度上制定,其重点应该从简单催肥转向体型适中,后备、青年母猪的饲喂应该以保持最佳体况以及四肢健康为目标。对于现代的瘦肉型猪来说,体况的改变很大程度由瘦肉的增减造成,而与脂肪沉积量的变化关系较小。延长母猪使用寿命的措施包括避免母猪初配前增重过快;提供垫料保障母猪肢蹄健康发育(第一胎和第二胎因腿病被淘汰的母猪比例高达16至17%);通过营养和饲喂程序让母猪的体况评分(BCS)在初配和分娩时达到3分;泌乳期降低母猪体重损失;并在下一个妊娠期中提高年轻母猪的体况,让它在下次分娩时体况评分仍然达到3分。母猪过早淘汰在许多商业性猪场当中,母猪的生命期断奶仔数远远低于60至70头的最佳水平,40%至50%的母猪第三、四胎之前就被淘汰了,从而生命期断奶仔猪数只有30至40头。在淘汰母猪总数当中,青年母猪、头胎母猪和二胎母猪所占的比例可能会高达45%,这就造成猪群年龄比例偏低,这样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都很高,而且因为非生产天数偏高,还会进一步提高成本。最近在英国猪场中进行的一项关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还显示,外购后备母猪是疾病传播的一项重要因素。母猪生产寿命是影响猪场利润的重要因素,母猪过早淘汰造成的损失占猪场收入的2比例可高达16%。要想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延长母猪的生产寿命,因为胎次越高,每头购入母猪的静现值就越高。对于一般的猪场来说,都可以通过降低母猪早期死淘率来提高利润率。尤其是当外购后备母猪成本高,每窝猪以及每头淘汰母猪创造的净收入较低、母猪生产性能较差的情况下,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需求更加迫切(Rodriguez-Zas等人,2006;Lacy等人,2007)。丹麦已经把第一胎母猪在种猪群中留到第二胎配种的存留率作为一项指示生产寿命的性状,纳入到国家育种计划当中。目前按4年取平均值来算,生产寿命方面的遗传进展为每年0.82%,而这方面每1%的遗传进展,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生猪可多创造0.85丹麦克朗(0.616元人民币)的利润(DanskeSlagterier,2006)。猪场记录和调查数据显示,母猪淘汰的原因在不同猪场、不同历史时期之间是一致的(表1),最主要的原因是繁殖障碍,其次是生产性能差、健康水平低以及运动功能障碍。按胎次对淘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轻母猪淘汰的原因主要是繁殖障碍和瘸腿,二者在第一胎淘汰母猪中占的比例分别为42%和17%,在第二胎中为35%和16%。由于商业性种猪场里年轻母猪的比例大,容易出现繁殖障碍、拉长非生产天数,因此要想提高母猪的生命期生产性能,就只能从降低后备母猪、头胎母猪和二胎母猪淘汰率着手。3当前的推荐如果确保后备母猪初配时生理上足够成熟,并且身体沉积了足够的瘦肉和脂肪,就可以在后面若干个胎次当中维持良好的繁殖性能。当前的营养标准以及后备母猪初配日龄、体重与肥瘦程度方面的目标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的。例如,Close(2003)建议后备母猪应该在第2或第3个情期进行初配,此时母猪处于220至230日龄之间,体重为130至140kg,最后肋骨处(P2)背膘厚16至20mm。Whittemore(1998)更进一步强调了后备母猪初配时脂肪储备的重要性,建议此阶段P2背膘厚应达到18mm以上(17%体液)。要想在今后的繁殖周期中实现最佳的受胎率与生产寿命,初配日龄应选在220天,初配体重应在130kg左右。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在制定营养策略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包括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以便限制瘦肉增重、增加脂肪增重,限制采食量以便降低增重而达到生理成熟。养猪业者、兽医和猪营养专家对后备母猪初配日龄、体重和脂肪沉积程度方面的标准都很了解。问题是这些标准能够执行到什么程度,对多少头母猪进行了称重,测量了脂肪沉积程度。正如Foxcroft等人(2005)所说,日龄并不是一项很好的指标。要想保证后备母猪达到了初配所需的目标体重,唯一的方法是称重。同样道理,对于脂肪沉积程度也需要测量。脂肪沉积程度当前的推荐标准都强调初配脂肪沉积对生命期繁殖性能的重要意义。这样就提出了两个问题:1.初配时脂肪沉积程度与生命期繁殖性能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本质联系?2.人为调节初配脂肪沉积程度对生命期繁殖性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A.脂肪沉积程度与生命期繁殖性能关于二者的本质联系的研究,很少有文章发表过,因为这种研究不仅需要大量的试验动物,而且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试验设计方面也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背膘厚与日龄、体重之间到底是那个因素造成的相关。在一项大型研究中,Gaughan等人(1995)发现,背膘9至13mm的后备母猪生命期分娩窝数和总活产仔数(2.81;24.03)都比背膘14至16mm的母猪(3.47;30.86)和背膘17mm以上的母猪(3.75;32.76)要少。按照这项结果,在165日龄接触公猪之4前,后备母猪的背膘每增加6mm,生命期活产仔数就会增加9头。Challinor等人(1996)也发现了类似结果,他们报道,随着后备母猪初配平均P2背膘厚从14.6mm提高到21.7mm,生命期活产仔数也从51.2头提高到59.8头。然而在这项研究当中,初配体重与生命期活产仔数的相关程度比P2背膘厚更强。相比之下,肉品与畜牧委员会(MLC)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则显示,不论在所有母猪当中还是在完成第六胎分娩的母猪当中,初配背膘厚与生命期繁殖性能之间都没有任何相关(图1、2)。也没有证据显示平均初配背膘厚与生命期分娩胎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后者可作为衡量母猪生产寿命的指标。Rozeboom等人(1996)和Williams等人(2005)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果,他们发现初配时不同脂肪沉积程度的母猪之间的繁殖能力在前三胎当中没有表现差异,Foxcroft等人(2005)也认为很难说母猪生命期繁殖性能与初配时的脂肪沉积率之间有什么本质关联。B.人为控制脂肪沉积率及其对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肥瘦程度对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响的另外一个方法是人为控制母猪初配时的背膘厚。这种研究方法对于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系可能更有意义,因为有报道显示瘦肉型母猪脂肪沉积率降低后会导致繁殖性能的下降(Nelson等人,1990;Kerr和Cameron,1995)对于P2背膘较厚品系的母猪,采取限饲,或饲喂低能量浓度的日粮,即可达到降低脂肪沉积率的目的。对于瘦肉型品系的母猪,改变饲喂量只会改变体重,而不会改变脂肪沉积率,因此需要降低日粮蛋白浓度,使得更多的净能用于脂肪沉积。总的来说,这种通过控制饲喂方案来研究脂肪沉积率对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响的方法都没能得出明确的结果。在控制饲喂的情况下,如果后备母猪出现极端的体况,就可能会因腿部和繁殖障碍而淘汰,从而缩短生产寿命。而这种情况与饲养环境又存在相互作用,如果环境的物理条件和温度条件很好,就能够降低极端体况造成的过早淘汰。在英国,由于猪肉消费偏好的驱动,屠宰商对猪的体重和P2背膘厚有严格细致的规定,育种朝着越来越瘦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心这种育种趋势会不会对母猪的生产寿命和生命期繁殖性能产生影响。根据统计,目前屠宰猪只平均P2背膘厚为11.0mm,胴体重为74.4kg(MLC,2006)。这种背景下,阿伯丁大学开展了一项研究,在妊娠前和妊娠过程中给青年母猪饲喂低蛋白日粮(11.3%CP;0.45%赖氨酸;13.0MJDE/kg),以便促进青年母猪的脂肪沉积,在泌乳期饲喂高营养浓度的日粮(18%CP;50.95%赖氨酸;14.8MJDE/kg),以便降低泌乳期母体脂肪损失,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确定脂肪沉积对母猪繁殖能力是否存在长期的好处(O'Dowd等人,1997)。试验持续跨越三个胎次,结果显示,这种营养方案对窝产仔数和繁殖性能没有影响,但却显著缩短了第一胎断奶至受胎的时间间隔,减少了因繁殖障碍而淘汰的母猪比例,尤其是第二胎之前淘汰的比例。试验母猪泌乳期P2背膘和体重的损失均低于对照母猪,且整个试验过程中P2背膘厚都比对照母猪高3mm,3胎之后,试验母猪P2背膘厚为18mm,对照母猪为15mm。对照母猪妊娠期和泌乳期均饲喂16%CP,0.75%赖氨酸,13.0MJDE/kg的日粮。阿伯丁的研究中母猪开始饲喂低蛋白日粮时的体重为105kg。MLC希望在更大的范围上开展这种研究,他们从后备母猪30kg体重时就开始饲喂低蛋白日粮。这项研究中,在育成、妊娠和泌乳阶段分别给母猪提供低赖氨酸(L)和高赖氨酸(H)两种日粮,这样就按30kg体重至头胎断奶过程中不同的营养策略把试验母猪分成了8种处理(图4)。此后所有的母猪都按商业性猪场的标准规程进行饲养管理。连续6胎对母猪的生产寿命、繁殖性能以及淘汰原因进行监控。试验动物为来自4家大型育种公司的361头长白×大白杂交青年母猪,在30kg体重、50kg体重、90kg体重、初配、分娩以及头胎断奶的时候抽取若干母猪进行屠宰试验以便确定日粮对母猪机体构成的影响,总共屠宰了75头(Gill,2006)。Edge等人报道了试验的详细过程(2003)。6图4.母猪从30kg体重到第一胎断奶之间的日粮方案示意图。H代表高赖氨酸日粮,L代表低赖氨酸日粮。这项研究当中主要有下列发现:30kg体重至第3或第4次发情配种期间,L日粮组的母猪日增重较低(632相对于749g/天),第一次发情的日龄晚10天,初配体重较轻(123.8相对于136.7kg)。育成期至妊娠期饲喂L日粮的母猪第一胎断奶时体重比H日粮母猪低4至6kg,这种体重差异直到第6胎断奶时(234.6相对于243.8kg活体重)都会持续存在。屠宰试验显示,初配时L日粮组的母猪更肥(P2背膘厚20.73相对于16.53mm),但分娩之后P2背膘厚在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没有证据显示育成期、妊娠期以及泌乳期的不同日粮处理对第一胎断奶时的P2背膘厚有影响(图5)。妊娠期饲喂H日粮的后备母猪第一胎活产仔数更多(10.26相对于9.47),但此后各胎的繁殖能力、生命期繁殖性能(平均产活仔39头)以及完成6胎分娩的所有母猪的繁殖能力(平均产活仔65头)在各处理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育成期饲喂H日粮的母猪生产寿命呈缩短趋势,该日粮组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是腿病(图6和图7)。(结论:育成期给后备母猪饲喂高赖氨酸日粮不利于长期繁殖性能的提高)。7图5.高赖氨酸(H)与低赖氨酸(L)日粮组的母猪在育成期、配种时、分娩时和断奶时的体脂(P2背膘厚)差异总结这项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发现瘦肉型后备母猪脂肪沉积的增加对母猪的生命期繁殖性能有什么好处,不论是全部母猪,还是达到6胎以上的母猪。调整日粮的催肥效果是暂时的。在第一胎断奶时任何催肥效果都观察不到了。至于低蛋白日粮对母猪生产寿命的正面效果,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期降低了母猪的体重,从而降低了腿部损伤的风险,而不是因为脂肪的缓冲作用。这项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后备母猪日粮配方应着重考虑蛋白需求,让其尽早达到性成熟,沉积更多的瘦肉组织从而达到更好的体况,第一胎妊娠期饲喂高蛋白日粮意义便于满足瘦肉沉积的需求并且获得更多的活产仔数。然而不论怎样调整营养策略,都应避免体重沉积过快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