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联系】《入行论》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第二品就讲了修持菩提心,需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通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进行宣说,第四品宣说了要守护菩萨戒就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第五品从正知正念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时刻不忘失善法。如果缺少正知,就会观察不到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会放逸,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就会造很多罪业,正念也随之缺失。因此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第五品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其中: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庚一、略说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三、摄义。)壬一、未护心之过患壬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癸一、略说癸二、广说(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子一、遣除怖畏(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依据。)丑一、真实宣说丑二、依据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壬三、摄义辛二、护持方法50.04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51.01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51.02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51.03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庚二、未护之过患;庚三、护持之方法)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51.04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庚二、未护之过患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51.05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壬一、失毁智慧52.01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壬二、失毁戒律52.02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52.03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52.04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庚三、护持之方法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壬一、护持方式52.05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第51课串讲笔记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以比喻说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心门【消文解意】痛:身痛。心伤:心痛。贪嗔痴烦恼对我们的心的伤害,若没有脱离轮回,这样的痛苦会时常感受到。我们一一观察:从地狱、饿鬼、旁生、人世间的痛苦到天人、阿修罗的痛苦,乃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是一点都不可靠的地方。那么导致轮回的因是什么?就是轮回的业。以什么样的因造轮回的业呢?主要是放纵自己的心,没有好好地维护、调伏此心,让自己的心造轮回的业。【颂词解释】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地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颂词分析】1.众生的心就是一颗受伤的心,因为无始以来,菩提心的死敌——三毒烦恼,已经存在无法计算的久远历史了,它们的伤害使我们内心疮伤非常严重,如今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要让它再次受到伤害。此颂比喻所对应的意义是:不要放纵这颗心,如果放纵这颗心,就好象我们在恶人群、在乱众中,不注意保护自己的伤口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放纵我们的心。放纵心的方式前面讲过,自己经常散乱、放纵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境。有些修行有素的人能够调心,无所畏外境。如果是修行没有稳固的人,必须非常小心地护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如果我们一旦放纵,让这颗心受到伤害,感染到恶劣的行为,因为业果不虚,造恶业的缘故,下一世肯定堕落到恶趣中感受痛苦。在我们心里,现在因多劫积累福报,遇到了佛陀大医王给我们诊治,医师和药都极为殊妙。我们已烂成一团糟的心又有了生机,开始一点点地恢复。如果这时候没有去善加护持,不时常服用正知正念良药,烦恼病菌又会繁衍,我们的内心又会感染发炎溃烂,而毁坏很多戒律。比如说我们因嗔烦恼而犯了杀生戒,死后受报堕入众合地狱,生前杀生的业力,幻现出两座大山,杀生者在两山之间受到两山猛烈撞击,受不可思议的恐怖与粉身碎骨的痛苦,然后两山又分开,杀生者又复活,再次受到两山夹击而身碎如泥……如是将反复受无量剧苦。这些都是不护持自心的严重后果。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护持自心呢?我们世人真是可悲可叹,身体有伤口时,虽然这个伤不是那么严重,仍然会非常谨慎,费尽心神去保护、医治它。但是自己内心如此严重的疮伤,却不闻不问,任它受烦恼污染,最后使自己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2.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了解因果报应。佛的智慧可以照见因果缘起,慈悲地宣讲了苦因苦果,宣讲了堕落地狱的原因,让我们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造这种业,如果已经造了这种业,现在不忏悔清净,后世很容易堕落到地狱中受苦。当我们听到、看到这种极其严厉的痛苦时,都会心怀畏惧,畏惧自己感受被山夹毁的痛苦,既然我们非常害怕这种痛苦,为什么现在不护持自己的心呢?应该护持自己的心。善天论师说:“作者在此只用了众合地狱作例,但实际上,恶道中有各自不共痛苦,每一种痛苦都不是人间的伤痛所能相提并论。”我们不护心所招致的痛苦,不论在时间、痛苦猛烈程度,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思议。我们平时轻易地放过了多少恶念,让它们染污了自心,毁坏戒律,在今生将给自己带来种种灾厄,来世将招致更为严重的恐怖。如果我们不护持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就会在轮回中不但要无数次地感受众合地狱被大山摧毁的痛苦,而且还要感受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感受世间种种不如意等一切痛苦。我们将在六道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痛苦。3.作为一个持梵净行的修行人,如果没有闻思修行,不懂得佛法的正理,所作所为就会与佛的教言背道而驰。上师如意宝也是这么说:“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护持自心很重要,比如我们有时想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时须要观察自心——啊,我的心散乱,贪热闹,不应该去;我是修习佛法的人,与俗人相处会被八风所动,这不是好事,所以千万不能去。然后在自己干一些非法事时,立即用正知正念拴住狂象一般的心——啊,我是学佛的人,不应该这样做……”上师如意宝在年轻时,也遇过世间与修法上的违缘,但他老人家在七八岁时就把《入行论》学得很好,这些护心窍诀已融化于心,所以每一次遇到违缘时,能以正知正念觉察护持自心,这样经历了六十几年风风雨雨,成为了一个戒律非常清净的高僧大德。4.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是戒律的要求,其次是见解的要求,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必须要具足。如果没有具足因果正见,表面上再怎么吹嘘自己的神通,实际上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修行最关键的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5.对佛教最基本的因果正见就是佛教并无过失,导致自己产生邪见的原因在于个别人的过失。不是经过长期仔细观察依止上师,最终对佛教产生邪见,原因一方面是初学者喜新厌旧,心不清净,另一方面是初学者福报不够,遇到了一些不是真正的上师。今后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遇到一个上师要先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结上法缘,这样才是智者的做法。【反观自身】所处的环境处处都能产生烦恼,导致自心疮伤的外缘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里产生非理作意而造恶业,就会感受各种地狱的痛苦。因此,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善于守护自心,身上的伤口没有防好并不是很大的遗憾,而心里的疮伤没有妥善保护,才是千古遗憾的大事。倘若没有珍惜而以外境散乱失去了树立佛幢、持梵净行的机会,那是相当可惜的。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消文解意】行为若如斯:倘若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令自己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恶人:嗔恨心严重女人:贪心强烈的女人。勤律:精勤持守戒律【颂词解释】如果在平时行持能像这样小心谨慎,那纵然住在嗔恚烦恼深重之恶人群中,或是处于贪欲炽烈的女人众中(针对女人来讲,处于很多男士当中),都会精勤持戒,始终不退。【颂词分析】1.如果我们对因果有深刻认识,对守护心的重要性与窍诀都有深入了解,那肯定会万分注意,恒持正知正念保护自己的禁戒,纵遇命难,也不退失。有了这样的修行,那自心就不会受到外界各种污染,不会为世间八法所转。这时住在嗔恨猛烈的恶人之中也可以,像惠能大师与猎人共住了十几年,也没有染污自己,反而渐渐地感化了那些冷酷的猎人。有了这样坚固不动的正知正念,出家男众与女众共住也会恒时精勤守护自心,守护戒律,纤毫不会受染,历史上的大德们给我们示范过很多这种事迹。如果我们有不失坏戒律的功德,在修行中就有了很大的顺缘。我们获得这种功德的因是什么?就是“行为若如斯”——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观察自己的心,调伏自己的心,“若如斯”就是如果能够如是地去护持,“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我们都能够护持戒律。“恶人群和女人窝”是指两种极端的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中我们往往很难保持戒律不退失。2.如果修行没有成就,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中,又没有以正知正念来守护的话,以前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不管是戒律、智慧、见解都相当不错,但凡夫总是随因缘和外境而转,如果遇到外境而没有用好他们的智慧,那恐怕是很危险的。因此作为一个凡夫人,应该像《大智度论》中所说的那样,开始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注意的话,虽然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恶劣众生的染污心非常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他们拖下水,所有修行毁于一旦。如果在极端的环境中,我们都不会产生嗔心和贪心,那么一般的环境,就更不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障碍。无论在正常的环境还是极端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心都能安住在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的状态中,修行上的违缘障碍就可以谴除,也能认认真真地修持菩萨道。这就是修心之后的功德,这也是我们修心成功、调伏的烦恼之后出现的验相。3.“勤律终不退”就是它的功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从狭义的角度讲,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我们修行需要不断地累积功德,不断累积功德的基础就是戒律。广义讲,戒律就是一切菩萨见修行的所有善法。由此可知护持戒律、清净戒律的重要性。【反观自身】凡夫心没有什么可靠的,如同《大智度论》中所说:凡夫首先觉得自己能调化很多众生,结果自己落入俗人当中了;就像在冰堆上倒一点热水,刚开始确实起作用,冰融化了一个小窝窝,但一会儿,刚倒的热水也变成了冰。大家刚刚生起一点功德时,要切实地注意到这点,自己的修行没有到一定程度,就到恶劣众生中去,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只有当自己真正修持到不为外境所动,那时方可不顾忌外界环境的优劣。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消文解意】“宁失利养”:在修行过程中,宁可失去利养恭敬等。比如注释中讲到:作为出家人来讲,无论是供斋、衣服等利养,还是资养身体的维生资具,或是顶礼、赞叹等的恭敬;对于在家修行人而言,是钱财、房屋等维生资具。“余善”指无关或不顺应护心的善法。纯粹的身、语的善业与善根,即在不调心的基础上的身、语的善业。在守护好调心善法的前提下,身、语的善法虽然暂时失去了,但也会很快重新回到自己修法的轨道上来。“此心”为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护持菩提心的正知正念。【颂词解释】我宁可失去利养名闻,乃至资身养命之缘,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