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注意: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参考答案仅为答案要点,需自己补充完善!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A5.C6.C7.B8.A9.D10.D11.D12.C13.B14.A15.B16.A17.D18.D19.B20.A21.C22.A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ABC4.ABCD5.ABCD6.ABD7.ABCD8.ABCD9.ABCD10.BCD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四、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管制功能。(2)导向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第二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A2.A3.A4.D5.B6.B7.D8.A9.B10.D11.A12.A13.D14.C15.B16.A17.A18.D20.C21.C二、多项选择题1.AB2.ABCD3.ABC4.ABCD5、BD6.ABC7.ACD8.ABCD三、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2.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3.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4.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四、论述题1.试述某一目标群体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方式就最好别搞激进变革。(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6)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人们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当然,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2.联系实际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尽管两个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但这种客观条件可能仅在一个地区会形成社会问题。比如,离婚在一些地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不一定是。(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就不会构成社会问题,尽管有时候在旁观者或其他人眼中,这种情况可能的确是社会问题。(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有人说,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再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变化过程,环境污染开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去注意它,但越到后来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越加重要。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影响。(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比如,某个工厂倒闭,一部分人失业,那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但由社会经济动荡而造成的许多人的失业就会形成社会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社会问题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到显、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以北京市民过节燃放鞭炮的习俗为例,这种活动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每年春节因燃放烟花爆竹都会有人员伤亡,引起的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问题开始成为市政府决策的一项重要议题。(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城市自行车被盗问题,必然会牵扯到城市治安问题,由此又涉及流动人口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公房出租问题等等。3.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4试述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1)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第三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D2.D3.B4.C5.D6、B7.C8.D9.B8.D9.B10.A11.C12.B13.A14.C15.D16.D17.D18.C19.A20.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3.AB4.ABC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1)一致性思维。表现为从众风气甚浓,大家总是心往一处想,这在平时可能是好事,但在决策的时候可能就是坏事了。(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表现为思考角度的单一和观点看法的片面。(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表现为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要么对成功做出过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失自信。容易走极端。(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自身群体的力量,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向心力。(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信息掌握、思考方法、价值观念、利益范围的一致。同样的家庭背景,同样的成长经历,毕业于同样的学校,学习了同样的专业,从事过同样的工作等等。2.简述渐进模型的特点。(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金口玉言,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3.简述用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1)排列并简化现实(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指导调查与研究(6)提出一定的解释五、论述题1.试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对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了如下概括:(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在非精英阶层中,只有那些能够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比如在美国,精英集团在私有财产、有限政府、个人自由等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第四章政策制定一、单项选择题1.C2.B3.D4.C5.B6.C7.D8.C9.C10.B11.C12.C13.B14.C15.B16.B17.C18.A19.A20.A21.A22.C23.A24.C25.B26.D27.D28.B29.C30.D31.D32.B33.C34.C35.C36.A37.C38.C39.CD40.C41.A42.A43.C44.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BC4.ABCD5.ACD6.AB7.ABD三、名词解释1.政府议程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2.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四、简答题1.简述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1)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使之纳入法律轨道,以更好地保障其作用的实现。(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法律可以上升为法律。(3)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2.简述政策规划的过程政策规划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不仅是政府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2)政策方案的设计;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3)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的方案的评估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4)政策方案的选择;即在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的过程,该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3.应用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排除批评(2)欢迎畅所欲言(3)观点多多益善(4)合并与改进4.政策规划中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5.简述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的内容。(1)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获得合法地位和被政策执行机构接受的可能性)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2)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一般性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和特殊性资源(信息资源等)。政策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等多种内容。(3)行政可行性,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4)法律可行性,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6)社会可行性,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