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再别康桥姓名:穆冬云文库平台的访问连接:百度文库平台(超链接)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名称:宁夏石嘴山市第五中学通讯地址:宁夏石嘴山市第五中学邮编:753000联系电话:1336956896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宁夏石嘴山市第五中学穆冬云一、教学目标总体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3.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体味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品析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二、教材分析:1.《再别康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课,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并不多,而这首《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将它编在毛泽东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后,以便让学生在欣赏了毛泽东诗词的雄浑豪放之后,可转入对另一种空灵柔美诗风的品味,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2.九年级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尝试采用以诵读激趣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因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遵循朗读——欣赏——比较——拓展的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另外,借助网络上的各种资料整合成多媒体课件,以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近诗人。(二)了解作者。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播放反映作者生活、作品的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合、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互联网资料):=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0&fr=ala0&sf=1&fmq=133026575997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0%EC%D6%BE%C4%A6&s=0(三)了解康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彩图(播放反映康桥的图片)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Cam)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秀丽。(互联网资料):=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F%B5%C7%C5%B5%C4%CD%BC%C6%AC(四)了解写作背景。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诗。1925年游历欧洲,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五)走进康桥1.自读这首诗。2.谈初读的感受(同学们相互交流)。提示: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3.播放flash影片,欣赏男声朗读,结合画面,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互联网资料):(六)朗读指导1.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们这首诗的朗读节奏该如何把握?(请学生初步谈谈)2.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母校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3.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点的朗读节奏。(七)比较朗读1.前面我们听了男声朗读,下面再听女声朗读,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播放flash影片,欣赏女声朗读)(互联网资料):.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3.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读完后其他同学评价。(互联网资料):(八)品读康桥:同学们把自己欣赏的诗句朗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九)感知康桥:感知1、全诗共七个诗节,概括每节的意思明确:第一节,我轻轻告别康桥。第二节,康桥在我心中。第三节,我在康河的怀抱里。第四节,这里有我往日的追求和希望。第五节,可以在放歌中寻找往日的追求和希望。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最好的离别。第七节,因此我悄悄地走了。感知2、思考、回答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些景物作为描写对象以表现康桥之美的?诗中所表现的康桥之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诗人选择了最能代表康河之美的黄昏到星夜的景物,如波光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潭,满船星辉等,展开抒情。在重墨重彩的描写中突出一个“静”字,以自己无声的悄悄的告别来映衬康河宁静与和谐的美。2.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传达出了诗人对母校的热爱和眷恋。3.诗人经历了这样的情感变化?明确:情感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十)赏析康桥:赏析1:这首诗完美体现了新月派诗的风格,下面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赏析2:研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反复使用叠词“轻轻的”“悄悄的”,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幅幅美丽的景致中蕴涵着诗人无限的感情。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承接上一句诗“但我不能放歌”而来的,因为诗人此时此刻连“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亦不忍,只好以悄悄作为别离的笙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十一)歌唱康桥这首诗是一首出色的离别诗,犹如一首轻柔的小夜曲,下面聆听这首小夜曲。(大屏幕播放flash影片,欣赏《再别康桥》歌曲)(互联网资料):=%C3%AB%D4%F3%B6%AB%B5%C4%CD%BC%C6%AC&f=8&rsv_bp=1&wd=%A1%B6%D4%D9%B1%F0%BF%B5%C7%C5%A1%B7flash%CA%D3%C6%B5%D2%F4%C0%D6%D0%C0%C9%CD&rsv_n=2&inputT=1047欣赏中再次体味诗人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抒发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十二)小结本文。“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十三)走出康桥———志摩的诗。欣赏1:徐志摩写过许多的离别诗,试试将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欣赏1:戴望舒《雨巷》欣赏。(大屏幕播放电视散文影片,学生欣赏)(互联网资料):://v.ku6.com/show/Ue1xWEmRdyYxkVHZ.htm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