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学案第1页1《出师表》教案(共6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理解、背诵全文。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相关历史与人物(作者、刘备、刘禅、先汉、后汉)2、了解“表”这一特殊文体3、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4、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检查预习(10分,每空1分)(一)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朝代)时蜀汉(国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人名)。2、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国名)前写给后主的一篇奏章,文中提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陛下”指的是刘禅(姓名)。3、本文的体裁是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4、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诚心诚意地邀请。三、引导自学(一)作家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与相关历史、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本文作者,人称“卧龙”。)刘备: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者,“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留下千古美谈。(本文中的“先帝”,《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刘禅:刘备的儿子,蜀国第二代皇帝,昏庸无能,人称“扶不起的阿斗”,有“乐不思蜀”的典故。(本文中的“陛下”,与“先帝”对指亦称“后主”)先汉:西汉(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后汉: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公元220汉献帝刘协)2、学生介绍“表”这一古代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3、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以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出师表》学案第2页2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次年,诸葛亮再次伐魏,又上书刘禅,通常称为《后出师表》,本文就称《前出师表》或《出师表》)(二)朗读课文4、学生朗读课文(齐读),教师评价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停顿、语气等6、学生自由读(通读课文一遍):认准字音,注意停顿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崩殂(cú)疲(pí)弊侍(shì)卫不懈(xiè)陛(bì)下妄自菲薄(bó)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陟(zhì)罚臧(zāng)否(pǐ)昭(zhāo)郭攸(yōu)之费祎(yī)以遗(wèi)陛下悉以咨(zī)之裨(bì)补阙(quē)漏行(háng)阵和睦倾颓(tuí)桓(huán)灵苟(gǒu)全卑鄙(bì)猥(wěi)自枉屈二十有(yòu)一年夙(sù)夜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斟(zhēn)酌(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善道遗诏(zhào)7、学生组内朗读,读给其他同学听,相互交流朗读技巧此文长句较多,里面往往包含三四个短句,要读出层次感,必须注意连读和读断,请参考例句,标示出下列句子的停顿之处:(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前两句间、后两句间要连读,一二与三四句间要读断)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8、全班展示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四、课堂小结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议论、记叙、抒情三者结合,文章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时要多加体会。五、达标检测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具体所指: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①六出:___六出祁山______②东和:__东和孙吴____③收二川:___收取东川、西川____④七擒:____七擒孟获_____⑤北拒:___北拒曹魏___⑥排八阵:___摆设八阵图________板书设计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朗诵、翻译、理解课文第一、二节《出师表》学案第3页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复习巩固(共10分,每个1分)(二)1、注音:崩殂(cú)妄自菲薄(bó)忠谏(jiàn)陟(zhì)罚臧(zāng)否(pǐ)2、三、引导自学(一)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所写的内容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文章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二)翻译课文(第一、二节)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段4、然后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第一、二段,碰到疑难的地方可以请教他人或在组内展开讨论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中道崩殂..死(2)益州疲弊..疲弱困乏(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4)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5)危急存亡之秋.也时(6)盖.追先帝之殊遇大概/追念(7)诚宜.应该(8)开张..圣听扩大(9)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10)俱.为一体都/是(11)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1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5、成果展示:学生当全班同学翻译文句(可以利用黑板将需要特别关注的字词解释直观展示)翻译下列句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中和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三)探究文意(第一、二节)6、分析一、二段,思考下列问题(可用原文回答)①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虽“天下三分”而“益州疲弊”(客观)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③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怎样的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四)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学习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四、课堂小结第一节分析形势,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以与魏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利用有利条件——文武官员追念先帝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后主,从而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用“宜”与“不宜”作为告诫;第二节提出第二条建议“内外一体,赏罚分明”,告诫刘禅如何修明政治。五、达标检测《出师表》学案第4页4古今异义: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刻、时候。今义:秋季)②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始营业。)③引喻失义(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⑤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非常感谢)⑥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⑦深入不毛(毛—古义:长草木、长庄稼。今义:毛发。)板书设计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朗读、翻译、理解课文第三、四、五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复习巩固(共10分,每个1分)(三)1、注音: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行(háng)阵和睦倾颓(tuí)2、解词: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3、填空:《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三、引导自学(一)翻译课文(第三、四、五节)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五节2、然后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第三、四、五节,碰到疑难的地方可以请教他人或在组内展开讨论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3)以遗.陛下给予(4)悉.以咨之全、都(5)裨补阙.漏同“缺”,缺点(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3、成果展示:学生当全班同学翻译文句(可以利用黑板将需要特别关注的字词解释直观展示)翻译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二)探究文意(第三、四、五节)4、分析三、四、五段,思考下列问题(可用原文回答)①作者在第三、四节中对内政和军政上分别作了怎样的安排?三节:向后主推荐文臣四节:向后主推荐武将②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正面)③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亲小人,远贤臣(反面)④“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的是什么:第一句⑤“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⑥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什么建议(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⑦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核心的:三条建议中最关键的是第三条“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出师表》学案第5页5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不亲贤远佞,就不能“广开言路”,也不能“赏罚分明”,不能“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所以作者将举荐的人和具体特点、优势都一一讲明了(如文官有郭攸之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以便后主“亲贤无佞”。(三)赏读课文(第三、四、五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赏读第三、四、五段,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语气(四)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学习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四、课堂小结第三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