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和实验法等心理过程:指的是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他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及自身各种因素的差异,人们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个别差异。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教师角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个人,具有个体的特征。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是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进行的,是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班级授课制度以来,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已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维持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有转化为动机后才对人的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因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是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整个教学系统。人们通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说的学习迁移的存在。普遍迁移:本质上,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在认识原先所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侧向迁移:是指学校得的概念或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和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对自我的理解,对关系的认知,情感及由此产生的意向。①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准③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语言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1交往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2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关系3人际交往过程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性和心理的障碍。从静态的角度: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称为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各个组织部门之间,领导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马克思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由此个体乃至大众的健康状况,标志着民族的良好素质,事业兴旺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水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的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总和表现。1948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所谓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基本原则、意义:对象: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包括高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看法;②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重点研究内容;③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④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任务:①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②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首要任务是揭示在高的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有客观和自我观察法;②实验法。指有目的的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造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③调查法。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④测验法。专门测量工具,短期的时间内,对测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做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发展性原则,是指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并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③系统性原则,实际上是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上的运用;④教育性原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①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②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③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心理;④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⑤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能力;⑤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适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要求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4、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⑴对教师的影响:①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⑵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为教师通过其外部的行为表现来影响学生,而这种行为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成就。反过来,学生的成就和他们的各种学习行为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5、结合教学反思的过程谈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况---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①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②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收集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眼光反观其身,包括自己思想、行为和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③重新概况阶段:在观察分析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④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他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替,界限不甚分明。种类: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6、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和相互关系。根据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几方面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②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③沟通性;④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⑤对教学效果的反省与评价;⑥职业发展性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别: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校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7.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从,但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2)社会规范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社会规范的内化,此时个体行为具有自觉性、自动性和坚定性。8、简述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结广泛影响后来行为的动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行为者自身的因素,如努力、兴趣、能力等;外部因素指行为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无论成败与否,归因内部对动机的作用都大于归因外部时对动机的影响。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个人的信心,进而影响个人飞行为动机。辨析:1、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答:正确。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答:错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1、学习迁移的意义、类型:意义:研究学习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迁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习迁移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教学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领域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