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百年]对峙期嘉禾凭李小龙硬抗邵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影坛,实际便是邵氏与嘉禾彼此争斗的缩影,如借用如今的知音体来概括,便是:没有嘉禾,邵氏会很寂寞。而谈起嘉禾的发家,还要从李小龙的一声怒吼娓娓道来。在嘉禾创业前期,李小龙凭一人之力足以抗衡邵氏群星。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柴鱼)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香港影坛,实际便是邵氏与嘉禾彼此争斗的缩影,十年对峙期间,不仅将做大了香港本土,海外的票房蛋糕,也催生出了一批经典的影人及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新派武侠片、功夫片、鬼马喜剧、风月片。张彻和他旗下的“张家班”,第一个华人功夫巨星李小龙,“冷面笑匠”许冠文亦深深唤起了港人的认同,乃至后来的麦嘉、洪金宝、成龙等人另辟蹊径,独创“功夫喜剧”这一独特电影类型……借用如今的知音体来概括,便是:没有嘉禾,邵氏会很寂寞。而谈起嘉禾的发家,还要从李小龙的一声怒吼娓娓道来。([回顾]娱乐化期黄梅戏当道|初创期黎氏兄弟奠基香港电影)1970-1973年李小龙单打邵氏,邵氏总体占优邵氏兄弟公司在1970年代伊始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期,但接下来的故事便验证了“盛极必衰”的道理,首先重臣邹文怀选择叛变另组嘉禾,这一下远比李翰祥叛逃、胡金铨远走来的更刺痛,况且邹文怀原本在邵氏地位颇高(仅次于邵逸夫和邵仁玫),登高一呼,便拉走了宣传部的何冠昌、蔡永昌。邹文怀以40万港元组建“嘉禾”,又进一步挖角邵氏的罗维、徐增宏、王羽、吴家骧等武侠片创作主力,抢拍《盲侠大战独臂刀》,终于引得邵氏反目将其告上法庭,邵氏与嘉禾从此势同水火。嘉禾公司在1971年的《唐山大兄》中首次采用了邹文怀倡导的“分红制”,影片在香港创下320万的票房记录,嘉禾赚到铜满钵盆。可以说,李小龙靠自己一人之力,便为处于完全劣势的嘉禾公司打开了局面,也为嘉禾公司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在《唐山大兄》之后,邹文怀逐渐发展分红制的经营方式,最终形成和大厂体制完全不同的“卫星制”制片体系(这亦是嘉禾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嘉禾允许明星自组公司制片,嘉禾提供资金,明星的创作力得到空前发挥,这与邵氏习惯控制明星的专制化管理不同,李小龙原本属意邵氏,后来正因邵逸夫态度蛮横而转投竞争对手。面对嘉禾的咄咄逼人,邵氏仍然秉承着长期以来的大片场制度,只是因为旗下猛将如云,张彻、刘家良、午马等编导及一帮明星阵容仍然是邵氏电影卖座的基本支柱,而且邵氏产量丰富,所以总体收益仍然盖过嘉禾。李小龙当时原本属意邵氏,但因邵逸夫态度蛮横而转投竞争对手。[代表性事件]李小龙不满邵氏“歧视”签约嘉禾(1971年7月)李小龙早在1948年就出演过粤语电影《细路祥》,13岁跟从一代宗师叶问学习咏春拳,并自创盖世奇功截拳道。1970年初在美国影视圈发展不得志的李小龙决定回港发展,多家香港制片公司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李小龙却提出自己参演的电影投资不得低于60万致使中小制片公司纷纷望而却步。李小龙本欲签约邵氏,但邵逸夫不满李小龙耍大牌的脾气坚持让其赴港签约,心高气傲的李小龙便打消了签约邵氏的念头另寻他家,而嘉禾公司此时赴美国签约结婚息影的郑佩佩遭到拒绝,却无意间得到了签约李小龙的机会,嘉禾为李小龙开除了每片7500美元的片酬,李小龙也答应为嘉禾拍摄两部电影。1971年7月,李小龙正式赶赴泰国拍摄嘉禾投资的动作片《唐山大兄》,三个月之后上映创下320万的票房纪录,引发了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李小龙在电影中展现的打斗,震撼而有力,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动作电影,引得观众如痴如醉。邹文怀也在这部电影里实现了其创业之始梦想的分红制度,并在经营方面充分放手,《唐山大兄》的成功让嘉禾摆脱了长期官司之后的困境,走向了快速发展之路。李翰祥重回邵氏拍风云片(1972年)李翰祥在台湾开办“国联”创业8年,但因不善经营而最终破产,李翰祥在1971年偷偷回港发展,落魄度日。邵逸夫在此时面对嘉禾“李小龙”系列片的咄咄逼人而苦思不得对策,于是不记李翰祥“反叛”的旧账,重新将其招致麾下。李翰祥不负众望,头炮就以风月喜剧《大军阀》创下了400万的票房成绩,虽然依旧未敌李小龙的《精武门》,却同样大受欢迎。《大军阀》取材于民国时期的奇闻异事,结构采用折子戏的格局,情节则以风流艳事铺陈,整体丰富多彩且谐趣十足,李翰祥更因此成为了风月片的鼻祖,在随后拍摄了《风月奇谭》、《风流韵事》等五部电影,以总体票房1500万打败了李小龙同期三部电影《猛龙过江》(1972)《龙争虎斗》(1973)、《死亡游戏》(1973)共1300万的成绩,为邵氏公司在争斗格局中扳回一程。李翰祥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市民文化的津津乐道和深刻把握,他把民间故事、古典名著、野史趣闻、香艳笑话共冶一炉,炮制出雅俗共赏、趣味十足、生动流畅的风月喜剧,同时也兼顾了精致的艺术效果。李翰祥导演的《大军阀》是一系列风月片的开端。[代表性电影]《大军阀》1972年若论香港风月电影的开端,那一定绕不过1972年李翰祥导演的《大军阀》,本片是李翰祥结束台湾“国联”而转回邵氏的首部作品,这部当头炮居然大获成功。故事讲述了北方军阀唐大虎目不识丁却自命不凡,常以“正义”自居却不断害人害己,最后因卖国被吹唢呐的女杀手行刺的故事,其内容诙谐,兼有风月香艳之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影片采取了集锦段子的形式,内含三个短篇,以大军阀的琐事相串联,其中“叔嫂对簿公堂”和“姨太太偷情”两个段落均是香艳十足的风月故事。出演嫂嫂的胡锦极尽其扭捏和媚态,在和小叔子的公堂戏里格外出色;扮演军阀太太的狄娜则是褪尽了衣衫全裸出镜,呈现了香港影坛前所未有的香艳画卷。影片虽以风月故事取胜,但绝非粗制滥造之作,除了导演李翰祥对布景、道具、服装极具考究,影片故事铺陈也颇为精致,李翰祥借这部作品东山再起,也决定了继续拍风月片的决心。导演:李翰祥主演:许冠文、狄娜、宗华《猛龙过江》1972年试想嘉禾公司创业之初若无李小龙鼎力相助,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打败邵氏脱颖而出,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便打败了李翰祥的《大军阀》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一年之后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再次以530万港元的成绩刷新历史数字。《猛龙过江》也是李小龙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他在片中展现了自创的绝世武功截拳道,并从此风靡全球。拍摄本片之际,邹文怀对李小龙充分放任,影片的编、导、演都由李小龙一手完成,高潮打斗部分安排在罗马斗兽场,李小龙拒绝任何剪辑,全程用中长镜头连续拍摄,其争斗之残酷、场面之惨烈让人惊魂动魄,该场景也被誉为功夫史上最具观赏性的打斗之一。李小龙为增强本片的含金量,特别邀请了两位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更丰富了影片的打斗效果。除了影片精彩的打斗之外,李小龙也展现了华人武术的核心价值——武德,这点也令他的外国对手心悦诚服。导演:李小龙主演:李小龙、苗可秀、安德鲁•摩根邹文怀如今已淡出影坛。[代表性影人]邹文怀1927-邹文怀是香港电影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他出生于广东,原为上海申报记者,后转投美国新闻署在“美国之音”电台工作,1957年担任邵氏公司宣传经理,后担任制片经理。邵氏公司的制片、管理体制皆是由邹文怀协助邵逸夫建立,而邹文怀在邵氏十年余间力斗电懋、请回凌波、创黄梅风潮、掀武侠风波,无不尽心尽力,堪称邵氏第一能臣,其个人在公司的地位也仅次于邵逸夫与邵仁枚。邹文怀与邵逸夫因经营理念不同而南辕北辙,另组嘉禾与邵氏对抗,邹文怀在嘉禾30余年,将李小龙、许冠文、成龙、洪金宝等人打造成香港或国际巨星,嘉禾公司也成为世界制片业的知名企业。邹文怀高瞻远瞩,知人善任,采取分红制,创立卫星体系,让嘉禾公司在20余年之间成为了香港电影的龙头,并获取了大量利润。鉴于他在制片界的成功,美国全国电影院联合会於1979年推许他为最杰出国际影人,而香港金像奖则在2008年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一代巨星李小龙和他的双截棍。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自幼为粤语片童星,参演过《细路祥》等粤语片,7岁开始习武,跟从著名咏春拳宗师叶问为弟子。除了学习咏春拳,李小龙也练习洪拳、鹤拳道、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小龙在美国读完大学并留下开设武馆,弘扬中华武术,主演过《青蜂侠》等几部好莱坞作品,但反响一般。李小龙在1971年加盟香港嘉禾制片公司,并以《唐山大兄》成为超级巨星,李小龙的功夫讲究狠、准、有力,以真实震撼而取胜,李小龙也因此打入欧美院线,将其与嘉禾公司一起推向国际市场。李小龙在《猛龙过江》中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并展示了与对手惺惺相惜的武德,堪称李小龙的代表作品。李小龙在1973年死在向华强前妻丁佩的床上,成为影坛一大悬案,不过这引发的更多是悲哀,全世界报刊杂志集体登载了相关介绍,来怀念这位传奇的功夫巨星。被称为“冷门笑匠”的许冠文令损失了李小龙的嘉禾再次焕发生机。1973-1977年许冠文喜剧扭转乾坤双方陷入僵持正当嘉禾慢慢发力之时,李小龙却于1973年7月20日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成为影坛一大悬案。当时全世界报刊杂志均集体登载相关介绍,来怀念这位传奇的功夫巨星,而嘉禾的事业也因此告一段落,这时,被称为“冷门笑匠”的许冠文加盟令嘉禾再次焕发生机。1974年10月17日,许冠文为嘉禾拍摄的喜剧片《鬼马双星》(许冠文、许冠杰主演)与邵氏风月片《声色犬马》(李翰祥导演,许冠文主演)的打对台,该片针对香港居民普遍好赌的心理,很好的揣摩了观众口味,富于批判意识,并以密集化的笑料取胜。影片在香港上映取得了惊人的625万票房成绩,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李小龙的530万的原记录,更掀起了许氏鬼马喜剧风靡港城的开端,之后许冠文为嘉禾拍摄的《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作品纷纷取得年度票房冠军,《半斤八两》更是突破800万大关,许氏兄弟的风头一时无人匹敌。反观邵氏,邵逸夫则授意张彻远走台湾开办“长弓”,拍摄了一批新派武侠片及功夫片,张彻的电影讲究“以阳刚破阴柔”,很大程度上扫除了李翰祥黄梅调电影带来的那种萎靡气息,而其悲情美学也成为张彻电影里一个独特的现象。除此之外,中国武侠小说泰斗古龙的作品也被频繁搬上银幕。古龙文艺气息很重,正投了邵氏的楚原之所好,二人惺惺相惜,开始了长期的合作,楚原一共拍摄了20多部古龙小说改编的武侠电影,并把尔冬升(原邵氏演员,如今是香港名导)捧红成为明星,而“邵氏出品,古龙原著,楚原导演”便成为观众买票入场的金漆招牌。这次电影和文学的联姻扩大了古龙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同时影片部部卖座让楚原得到了“楚千万”的名号。[代表性事件]张彻开办“长弓”亏损拍片还债(1973年)邵逸夫很早就开始在意邵氏电影在台湾的市场,除了影片输出,邵逸夫还欲把台湾当做自己的电影创作基地。邵氏公司曾经在台湾设立分公司,开展电影制片以及发行业务,积累了大量资金,但因为台湾有关法令规定这些资金不能带出台湾,为了消化这些资金,邵逸夫于1973年秘密授意导演张彻偕一干弟子成立“长弓”公司赴台拍片,而长弓用这批资金拍摄电影交与邵氏发行并为邵氏赚钱。由于“长弓电影”只是邵氏在背后支持,并未公开,不了解内情的武术指导唐佳以为张彻脱离邵氏,自己不愿离开雇主,便没跟张彻去台湾发展,和手下一批武师留在了香港,决定跟去台湾的刘家良,又是一个“有权谋的人”(张彻语)。一年多后,刘家良带手下武师回到香港,并成功获得邵氏信任升格做了导演,这对“长弓”发展不顺焦头烂额的张彻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打击。张彻组“长弓电影”前后,招了一批新的弟子,如傅声、戚冠军、梁家仁、王龙威等,尤其是傅声在张家班的受宠程度盖过了一哥姜大卫,期间李翰祥借狄龙、姜大卫拍摄《倾国倾城》,最终化解了两人的矛盾(影片庆功宴上李翰祥给张彻敬酒,双方一笑泯恩仇,传为一时佳话)。不过捧明星拍功夫片,张彻有一手,但经营一个公司,张彻和李翰祥同样不拿手,他很快就发现事与愿违,他那些在台湾制作的电影在各地市场上并不甚好,坚持了两年后,“长弓”无奈倒闭。长弓的倒闭令张彻欠下邵氏巨额债务,张彻守信用,不久便从台湾班师回香港,回到邵氏拍电影还债。[代表性电影]《鬼马双星》1974如果香港电影的粤语化发展源头是《七十二家房客》,那么《鬼马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