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素质教育之三(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内容摘要】“毕业即失业”是许多大学生时常面临的问题。有人如愿以偿,成就一番事业,也有人随波逐流,终日动荡。如何才能获得好工作,获得事业的成功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良好的认识与规划。对广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准备。本章的任务就是初步走进职业规划。第一节树立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成才观念一、如何树立就业主体意识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就业是建立在自身的主动选择基础上;二是明确自身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是高质量就业的保证。为避免出现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大学生们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能在高层次上与用人单位进行成功的“双向选择”。我国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失去国家安置的“优惠”,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们急需树立就业主体意识,端正就业心态。【小贴士】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同时,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自由意识是指主体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克服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主体的自由。主体意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二、职业发展成才观念针对就业难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必须从理性和源头上反思自己作为学习和就业主体应从心理和精神上做好迎接挑战的一切准备。实践证明,凡事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精神上准备充足,就能有效地解决一切难题。根据市场经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过程,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职业发展成才意识。成才,顾名思义就是成为有用之才。成才意识就是指大学生必须具有立志成才的决心,并把它化作学习动力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成才意识实际上是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成才标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成才要求。在今天飞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大学生成长的标准更加严格,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阅读延伸——领导人谈成才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大学生应该“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大志;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教育部长周济同志说,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顶天立地有本事”。他解释说:“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的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踏实苦干,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科学创新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就必须按照这些成才要求和目标全方位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力争自己的成才目的和社会前进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第二节选择职业重在人职匹配一、什么是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理论即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职业时进行恰当的人职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职业决策中最理想的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二、正确把握择业中的选择,树立良好择业观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选择,如就业和创业的选择,升学和留学的选择,待遇与机遇的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个人的择业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什么叫择业观择业观是人们对于择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大学生的择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集中的深层的反映。择业观是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大学生的择业观首先来自于社会。它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等方式,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化传播、家庭和社区活动等形式,把社会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给每个大学生,促使他们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择业受周围人特别是他所属的青年群体的观点和行为的直接熏染。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电视等大众传媒,利用生动的画面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在不知不觉中熏染大学生的择业观。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在择业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即形成一种新的择业观。(三)树立良好择业观的意义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指导着择业主体对未来职业进行评价和选择,作出择业决策。第二,择业观是择业行为的动力。它支配着择业主题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美好地憧憬,对未来的职业都寄予厚望,都期望在自己将来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但是,古今中外,即使在相同的背景下,有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有的人从事的职业虽然平凡,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扬,有的人虽名躁一时,却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则在于有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造福祖国、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造福祖国、造福社会,既是历史上一切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因此,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行准确的定位,进行合理的选择。反之,错误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青年大学生掌握职业的形成规律及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且有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案例】和众多同学相比,小张是一名再也普通不过的毕业生了。大学几年平平淡淡,学习成绩长期居于中下游水平,社会实践锻炼也极为贫乏,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几乎没参加过,最多也只局限于班级活动,尽管他是一个内心深处不甘平庸的人。毕业找工作时,他更是为自己的就业愁煞脑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校长在无数次的面试过程中,遭受着一次次的彷徨无望。薄薄的一份简历,却承载着大学几年自己的不懈追求,梦想着有一天能成就一翻事业。但两个多月来对工作的苦苦寻觅,使小张清醒的认识到薪酬、名誉之类已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接受社会的挑选才是求职的制胜法宝。三、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择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识,是在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下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大学生的择业观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择业意识和新型的择业意识错综复杂地交织于大学生的思想中,既有新旧观念的交替,也有新旧观念的冲撞。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择业思想更加实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也即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认同。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利人主义,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他们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在择业时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双向选择的模式基本得到普遍认同。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分配模式,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权,不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才能的发挥,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愿意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来谋求职业。第二,动机突出自我发展。在择业动机方面,当代大学生主要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其次是经济利益的实现。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是,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但在注重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随着人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人们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视,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人才。沿江、沿海等文化、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能同时满足大学生上述两方面的需要,因而成为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就职单位的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外,还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因为发展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施展。第三,择业目标期望值高。在择业目标方面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得到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原下基层。在单位选择上,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第四,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中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表现为“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这山望见那山高的趋向和多向地进行求职与应聘。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往往存在四种矛盾,即对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心理矛盾;个人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市场制约的矛盾;活泼好强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择业是难免回产生多变性,具体表现在:有些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做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例如,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和多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甚至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到离校时才匆忙选定单位,可到单位报到后又反悔。还有一部分同学,已在某个单位面试过,双方也都比较满意,但迟迟不肯签约,还要继续寻找新单位,总希望找到更好的单位,最后因拖延时间失去了机会。因此,大学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大学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