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抗旱应急预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镇抗旱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有效防御干旱灾害,减轻干旱灾害损失,进一步提高应对旱情的能力,保证镇域内人民供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切实保障全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结合市抗旱应急预案的要求及××镇抗旱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1.2抗旱活动本预案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降水和水资源短缺,对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1.3编制原则按照中央、省、市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结合××镇抗旱工作实际,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的现代化水平。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抗旱工作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先生活、后生产,统筹兼2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4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东省抗旱条例》、《××市抗旱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及《××镇水利发展与改革规划》结合××实际制定。1.5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镇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面抗旱工作。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情况2.1.1地理位置××镇地处××市××部,东经××°××′××″—××°××′××″和北纬××°××′××″—××°××′××″之间,属淮河流域,北与××市交界,西濒××镇,南部与××镇、东部与××镇毗邻,辖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总3面积××平方公里。2.1.2地形地貌××镇位于××平原区,属××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带,地质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海拔最高点××m,海拔最低点××m。全镇土地面积中,低山丘陵10k㎡,占全镇面积的10﹪,地貌形态复杂;平原面积90k㎡,占全镇面积的90﹪,表层为第四系冲积物覆盖,土层厚度在10—120m不等。××镇交通便利,东距××铁路、××高铁、××国道、××高速12千米,××公路、××旅游大道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2.1.3气象水文××镇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受大气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炎热,秋季天晴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2.7℃平均地温11.10℃。年平均≥0℃天数298天,年平均≥10℃天数213天,无霜期197天,最长218天,年日照数为2392.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4﹪。根据1956—2012年实测降水资料统计计算,××镇降水量多年平均为801㎜。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最大为1964年达1193.5㎜,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49倍;最小为2002年,仅388㎜,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8.4﹪,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05.5㎜,为最小值的2.07倍。年内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66﹪;7、8月份占49.15﹪,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春季作物需水量最多的34—5月份,降雨量仅占15.6﹪,地区分布趋势是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时空分布不均匀,所以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多年平均陆上水面蒸发量为1217.6㎜(1956—2012年)一般年份多在1000—1250㎜.蒸发量的年际变差系数为0.18。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400—600㎜,蒸发量的年内变化一般较大,最大为5、6月份,又以6月份最大,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14.97﹪,而1、2、12月较少,尤以12月最小,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2.71﹪。2.1.4主要河流××镇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多发源于××镇东北部的山丘地带,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湖。属雨源型山溪性山洪河流。全镇共有大小河流3条,由南向北依次为××河、××河、××河。据河流的特点可分为山洪河道、平原洼地河道二种类型。××河,曾名××河,发源于××市××以北的山区,全长64km,总流域面积535k㎡,境内长37.5km,境内流域面积321k㎡,河床宽100—200m,下游最大堤距170m××河,又名××河发源于××市××村北,全长35.4km,总流域面积193k㎡,境内长25.4km,境内流域面积74.6k㎡,上游河床宽120m左右,下游最大堤距220m。××河《××志》称:北石桥泉水河,因古驿道在河上建有石桥得名。发源于××山西麓,于××村北入××湖,长31公里,流域面积5l22平方公里,境内长15公里,××村以下水系紊乱,河床弯曲,又无堤防,常泛滥成灾。××镇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15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26.1㎜。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镇现辖××个农村党总支,××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201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达××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元。全镇共有耕地面积8.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2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白菜、黄心菜、黄姜、大葱、毛芋头、土豆等。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镇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3055.4万m³,其中地表水为33579万m³,地下水为35196.1万m³,重复水量为5719.7万m³,人均水资源量402.1m³,亩均水资源量558m³。可利用量总量40481.9万m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3011.3万m³,地下水可利用总量32544.7万m³,重复水可利用量5074.1万m³。地表水:由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造成我镇南北部水资源量分布差异较大。西部河道的拦蓄工程较少,多年平均实际利用量为19.87万m³,地表水资源较贫乏,有塘坝1座,总蓄水容量20万m³。地下水:××镇地下水主要为××平原孔隙水。全镇总体上地6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联系密切,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向基本一致,从低山丘陵向平原区汇集排泄。在北部低山丘陵区,河川基流排泄地下水,在平原区河道径流量渗漏补给地下水。××镇地下水供水工程主要是机电井,从1957年开始机电井建设截止到2012年,全镇共建成机电井1687眼,其中深井21眼,配套机电井1430眼,配套率84.8%。2.4旱灾概况2.4.1干旱的时空分布、成因、特点根据历史资料,1549—1949年的400年间××镇有记载的严重干旱20次,平均20年一次。根据记载和城河水文站降水资料,1952—1997年46年间,24年遭受旱灾,平均2年一次旱灾。各旱灾年中,春旱12次,夏旱9次,秋旱11次,一年两季旱有6年,三季连旱有1年。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是秋旱连次年春旱,共发生3次,平均16年一次。最为严重的是1981年旱灾,从,1980年11月至1982年4月连续18个月仅降水500.2mm,是六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年内的短期干旱,每年都有发生。1、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分配不均,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根据全镇各测站1956—2012年的降水观测资料,年降水量最大为mm,最小为mm;全镇多年平均降水量高于1000mm的有5年,低于600mm的有11年。年内各月分配不均,季或月的降雨量相差较大,全镇6—9月平7均降雨量513.7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8.93%,全镇12—2月平均降雨量39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23%。1995年典型年内各月降水分配极不均匀,8月份降水近400mm,不足25mm的降水有5个月,且随后出现年际干旱情况。2、××镇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性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是导致干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镇境内的主要河流都发源于东北部境外的××市,该区域具有上游支流多,比降大,含沙量大,汛期汇水快等特点;境内的中部平原地带,河床宽浅,泥沙沉积,导致河流季节性径流明显,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北部低山丘陵坡度大,也不利于蓄水,西部地势低洼,反而极易形成涝灾。3、现有水资源工程拦蓄不力现有的水利拦蓄工程老化,配套程度低,导致丰水期大量的雨洪资源不能拦蓄利用,忽视调、蓄、滞;资料显示,雨季大量的雨洪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拦蓄和滞留,只能白白流失。4、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的力度不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不够合理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境内外大量地表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单一依靠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供水能力降低,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配置不合理,形成区域性缺水等问题。5、浪费现象严重,节水力度不够8各行业水量浪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农业方面,仍以漫灌、畦灌等耗水量大的灌溉方式为主;工业方面,用水定额相对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较高,节水技术工艺相对缺乏,重复利用率低;生活方面,节水卫生器具普及率较低,“—水多用”意识不高。此外,随着城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加大,水污染的加剧及水资源的浪费,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短缺。2.4.2干旱演变及趋势从我镇灾害情况分析,干旱与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几乎相当,旱灾也是我镇主要自然灾害。通过对旱灾频次和频率分析发现,建国以来,我镇进入旱灾高频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污染、水环境不断恶化,我镇缺水形势日益严峻,干旱发生频率日益频繁,灾害损失越来越大。通过对多年降水资料和干旱成因的分析,旱灾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除了个别年份降水量极少引起的干旱外,干旱年多发生在连续干旱年的末段年,并且季节性干旱多。连枯、连丰现象频繁发生,使水资源的年际利用存在很大的困难。2.4.3历史干旱影响及损失1949年4—8月上旬大旱百余天1952年先旱后涝1954年7月中、下旬久旱无雨1958年春旱,1月下旬起49天未降雨91959年7—10月中旬连续百余天干旱少雨,44万亩小麦难以播种,11万亩已播小麦因旱不出苗1960年4—6月少雨,旱情严重1961年秋大旱,受灾面积83.7万亩1962年春,3-5月降水26.3㎜春旱严重,受旱面积75.27万亩1966年秋,8-10月降水61㎜严重秋旱,受灾面积54.5万亩1976-1977年,年平均降水600㎜连续枯水年,1976年底开始,连续280天没有透地雨,库水干枯,河水断流,机井出水量减少,36万亩小麦减产。1981-1982年,年平均降水507㎜连旱,66座水库见底,多处山泉干枯。1986年春夏秋,全年降雨480.1㎜三季连旱,遭受近50年一遇特大干旱,受旱面积一直持续在100万亩。1988年6—9月,降水稀少干旱严重,2500眼机井无水,重旱面积28.9万亩,其中5万亩秋季作物播种困难。1989年秋,8—10月降雨量68㎜严重秋旱两年连旱造成“库干、湖枯、河断流”,滕西井灌区地下水位下降5.12米,受旱面积29.1万亩,绝产5万亩,3.4万人吃水困难。1992年6月,全镇降雨27.6㎜受旱农田70万亩,其中重旱20万亩,56个村庄4。8万人饮水困难。1993年2-4月全镇降雨19.8㎜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受旱面积43万亩。1994年6—7月份降雨56.1㎜严重干旱,受旱农田100万亩,其中,重旱50万亩,成灾5万亩,56个村庄5万人、50万牲畜饮水困难,3000多眼机井上水不知,河道普遍断流。1995年10月下旬—1996年3月降雨21.8㎜水库塘坝干涸,小麦受灾5万亩,其中,重旱25万亩,绝产5万亩。1999年春严重干旱2002年1—8月严重干旱2003年先旱后涝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降雨量仅为23㎜,作物重旱3.5万亩,轻旱22万亩,缺墒12万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受旱面积达46万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平均累计降雨49㎜,比历年同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