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王守亮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史书《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安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嬴政。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学习此文,应当将对文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有效结合起来,在品读中达到落实知识和赏析文本的双重目的。教师授课应抓住谈判前期、谈判后期和天子之怒、布衣之怒等对比鲜明的地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读出人物的动人之处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力求能够读一篇历史故事,品一回辞令艺术,识一位可敬使臣,知一类布衣之士。另外,对文章体现的《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和史料真实性的探究也可根据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加以点拨和解疑。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过程与方法: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文章词句理解的难点也在于对人物对话意思及语气的把握,可以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回味人物对话,做到读懂意思,读出语气,想到神态动作,领会言外之意,洞察人物心理。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本课导入设计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使其充分进入故事情境,达到熟悉文本、体会人物的目的。2.对比教学法:在对唐雎和秦王对话和形象的把握上,将矛盾作为主线,将对立作为比较点,紧密结合文章来探究人物,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理解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于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策》,去见识这位游侠勇士吧!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1)、词语解释:虚词: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因:于是。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人物称谓: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布衣:平民。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庸夫:平庸无能的人。(2)通假字:说:(yuè)通“悦”,高兴。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仓鹰:仓通苍,青色的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3)词类活用:广:扩充,形作动。轻:轻视,形作动。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第二课时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唐雎的不畏强暴,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合作探究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2.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在这几个回合的斗争中,唐雎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秦王的?3.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难点分析。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陵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4.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生讨论发言,师总结:1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2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3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教师寄语: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启示示例1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启示示例2: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5.表现手法。(l)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6..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第三课时拓展延伸1、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秦王唐雎阴险狡诈不卑不亢骄横狂暴大义凛然色厉内荏有胆有识外强中干不畏强暴2此次出使秦国,唐睢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睢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⑴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⑵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睢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3、假如你是使臣唐睢,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赢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睢?学生进入角色,换位评价唐睢: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睢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睢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4、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漏洞,强秦有必要设置这样一个骗局?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解释唐雎之剑从何而来。)5、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当今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假如唐雎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