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物课教学与创新教育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中学(211100)徐兴民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说,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观察、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多年来,我们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山区农村中学的有利条件,自备观察实验材料,利用身边材料,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把生物学基础知识传授给农民,为振兴山区农村经济,不断改革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了以下几点尝试,较好地在生物学中进行了创新教育,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利用大自然,走出校门,到林场、农田、科学园等地方,探求和书本相关的知识,把知识学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对于生物种类的观察,可以采取室外课这种教学方式。如教学初一生物课“植物的主要类群”时,我们就带领各班学生到离校附近的方山林场去观察、去采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林场请老护林员给同学们讲解植物的主要类群的知识,以及把同学们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归类,切实理解了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的知识。作为老护林员,对林场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不仅教育学生要学好知识,而且给同学们讲解了在当今社会,绿色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课,而且对学生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通过学习就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验。不仅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培养动手能力,更能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厚,还能培养出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面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发展。二、充分利用山区农村中学的有利条件,自备观察实验材料,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中学生物课所需的材料,可让学生自己准备一部分,农村中学一般占地面积大,校园内有人工培植的风景林木和奇花异草,校园周围的田野、山林、水库或小河中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这些都可供师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材料的采集,也是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践的场所,为上好生物课和不断改革生物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农村中学也有了生物实验室、实验员、多媒体教室等。设备比较齐全,模型标本也比较丰富。但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就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同先进的投影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一生物课中的观察、解剖材料如蚯蚓、西瓜虫、青蛙等一律是我们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的,通过幻灯投影和实验课教学,通过学生的观察、解剖、讨论、作业,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等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让学生自带观察实验材料,并不会给学生增加多少负担,相反却增强了他们对生物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喜欢上生物课了,这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之一。三、利用校园中零星土地这个身边材料建立植物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我们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建立生物实验基地的规划制成复合投影片,上课时放映给学生,学生很感兴趣,想亲自去做一做,在学校的配合下,教师的参与下,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生物实验园地,植物分类园地、梅园、荷塘、油菜、小麦等实习基地,花台等,共种植物30多种,70多种花草树木,分班级营造和管理,使学生成为花草树木的主人,这样不仅绿化了校园,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了重要的教学基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成功不是空中楼阁,成功源于我们的辛勤汗水,使学生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四、紧密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今后的创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中学生物课第一章中一开始就讲,我们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生物。农村中学学生并不是个个都能上大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将回到农村中去,好果他们走老一辈的路,那么社会将得不到发展,要知道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学好本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创造出辉煌。十多年来,我们利用校内实验园地进行小区对比实验,与农技干部和农民三结合进行大田丰产栽培实验,在科学园地区引进推广小麦、水稻、棉花、西瓜等优良品种10多个,在农科站讲台上,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向农民讲课,深入浅出地讲清杂交水稻的优点和栽培管理措施,把生物学知识无私地直接奉献给农民。在讲家兔这一章时,除了讲家兔的内部结构,着重和学生谈了今后走向社会时,怎样饲养家兔,怎样走致富之路,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家兔的内部结构,饲养特点及兔病防治是为了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措施,是让学生学有所长,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五、为振兴山区农村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坚持不断改革上好生物课的尝试。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振兴山区农村经济,街道举办了蚕丝厂,消息传到学校后,我们就闻风而到,在讲动物讲昆虫纲时,利用幻灯、投影手段对栽桑养蚕的经济意义,桑蚕疾病的防治,如何培育良桑,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了桑蚕小组、育苗小组、结合秋春植树造林活动,在校内栽桑1000余株,指导学生饲养管理,连续三年取得了较好地收成,每张蚕种平均产茧62斤,这不仅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我校生物组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桑叶是桑蚕的饲料,在发展养蚕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掌握嫁接桑、桃、葡萄等的技术,使他们在振兴山区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观察、和调查,结合本地实际加大生物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认真搞好生物百项活动及青少年科技制作和论文活动,把培养素质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教师可以按探索法组织教学,发现向光性→分析原因→提出假设→设计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