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和掌握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影响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进而有利于推进临床用药的科学合理化,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4年度的22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行统计学分析,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能够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规律和特点。结果:通过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是头孢曲松钠、青霉素钠和头孢噻肟钠,并且还发现引起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最多的途径是静脉给药,同时临床不良反应会对人体的诸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大多是对皮肤及其附件产生损害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影响也较为常见。结论:为了有效避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应该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对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为进一步了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本文根据所收集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特点和规律,以便加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为临床用药提供必要参考,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及方法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2013-2014年度的22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报告,通过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2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患者具体病种、用药情况、给药途径和药物类别及排序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采用国家卫生部临床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所制定的临床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并且将临床不良反应程度合理分为Ñ~Ô级。根据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按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4种类别进行统计,其中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的患者有11例,很可能的患者有195例,可能的患者有18例,可疑的患者有2例。2统计结果2.1临床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的关系226例临床不良反应中,男性125例(占55.30%),女性101例(占44.70%),男女性别比1.24:1,并且各年龄段患者都有一定比例,在22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30天,最大91岁,平均(38.6—19.7)岁,其中17岁的患者有38例,所占比例为16.8%,60岁患者有51例,所占比重为22.4%,有明确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29例,所占比重为12.8%,家族成员中的临床不良反应史的患者有7例,所占比重为3.2%。2.2给药途径在226例临床不良反应情况中,通过静脉方式进行给药的患者有170例(占75.61%),通过口服方式进行给药的患者有53例(占24.23%),通过肌肉注射方式进行给药的患者有3例(占0.16%)。2.3药物类别226例临床不良反应的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有119例,占比为52.83%,青霉素类药物为107例,占比为47.17%。2.4临床表现及强度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有相关规定,在226例临床不良反应中,Ñ级患者有27例,所占比重为12%;Ò级患者有83例,所占比重为36.8%,Ó级患者有105例,所占比重为46.4%,Ô级患者有11例,所占比重为4.8%。同时临床不良反应涉及人体14个系统,其中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具体临床表现详见表1。表1临床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累及的系统器官例次构成比(%)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13358.97斑丘疹、瘙痒、红斑疹、皮疹、荨麻疹、水疱疹、毛囊炎胃肠系统4721.16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呕血、消化不良等全身性209.05发热、高热、寒战、盗汗、苍白、热潮红、无力、水肿等心血管系统73.07房颤、高血压、低血压、静脉病、心动过速、心悸等神经紊乱52.26头痛、头晕、眩晕、失眠、幻觉呼吸系统31.45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呼吸兴奋泌尿系统31.45血尿、尿频、多尿症、肾功能衰竭感觉系统20.97耳鸣、耳痛、结膜炎肌肉骨骼系统30.16肌痛其他31.45感觉过敏、局部麻木、四肢麻痹局部用药反应合计226100.002.5原患疾病分布对226例临床不良反应患者的原患疾病分析,可以发现呼吸系统感染占比最为,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炎症、外伤感染及术后感染等,具体数据详见表2。表2引起药品临床不良反应原患疾病疾病种类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感染14363.2泌尿系统感染218.8消化系统感染188妇科感染125.6外科伤口感染125.6淋巴结炎73.2口腔感染73.2术后预防用药41.6肿瘤合并感染20.8合计2261003分析讨论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品种类不断增多,其中药品临床不良反应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仅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品种繁多、能够适用于多种疾病,所以在临床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但是其临床不良反应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果存在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就会在很大程度加快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同时也会导致临床不良反应事件。本文对β-内酰胺抗菌药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给药途径中,主要是静脉滴注方式容易引起临床不良反应,这当然也与静脉输液方式的广泛应用有直接关系。同时所涉及到的药物主要分为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其中使用较多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药物,这类药物容易引起临床不良反应。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体内的各大系统,首先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为了有效避免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过敏史,格处注意具体的用药剂量,比如老年人用药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药品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用药方式,遵循能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注射用药。另外,要注意合理比照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药物,比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要进行皮试,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临床不良反应,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总之,只要科学合理的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就能够及早发现或避免诸多临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1]秦松,于浩,孙晓阳.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06):22-28.[2]林洁娜,刘金英.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J].药中国实用医药,2009(21):101-103.[3]曲彩红,苏向阳,黎小妍,张平.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药中国药物警戒,2010(12):748-751.[4]王维忠,马莹,禇文静.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05):223-225.[5]张树强,邢蓉,王群,师佩兰,谢冬梅,许健.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12):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