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在中国从不同的译介和研究视角看其现实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嘉莉妹妹》在中国:从不同的译介和研究视角看其现实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陈万明400047)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主要研究情况,来分析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妹妹”现象和实质;揭示中国学者译介和研究它的现实意:它不仅在我国文坛上带来了一次震动,还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环境、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思考。关键词:嘉莉妹妹译介和研究视角现实意义1.德莱塞及《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概况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从1900年发表至今,连同德莱塞这个名字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对德莱塞其人其作的译介和研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学者的重要课题之一。遗憾的是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从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先驱瞿秋白撰文向中国读者介绍德莱塞作为开端[1],一直到70年代末,对其关注的文章屈指可数.不过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德莱塞在中国大地上却一下热了起来,对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仅以《嘉莉妹妹》为例,“目前国内可见到多种版本的《嘉莉妹妹》小说——有中译删节本、全译本、重译本……,英文的《嘉莉妹妹》小说有影印本、原版本等等。出版数量之巨,可谓惊人。林林种种,叹为观止”[2]。近十年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就收录相关论文一百多篇。特别是在最近六年,每年都有十篇以上入库,其中2005年是16篇,2006年25篇,截止2007年11月,已有23篇入网。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如:自然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女性话语、嘉莉妹妹的两次人生转折、嘉莉妹妹的人生追求、结构艺术、艺术形象、人物塑造、人物分析、性格比较、象征艺术、重要意象、心理解析、接受美学、主题研究、文学评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哲学思想、机械论哲学、现代主义、城市移民、消费文化与身份构建、现实回归、功能翻译、作家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过程、道德观、文献学甚至出版争论等对其进行研究[3]。本文拟选取国内学者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来进行归纳和阐发,以期分析出“嘉莉妹妹”现象和实质,揭示其在中国研究和译介的现实意义。2.国内学者几个重要的研究视角2.1人物塑造魏京京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嘉莉妹妹自身特点和心理因素着手对她的行为方式进行解析,探寻其不惜堕落而满足欲望的内在原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她的欲望。她认为“人类永远都在象嘉莉一样憧憬着下一个梦想,期待着下一个目标。这种欲望本身无可置否,关键在于实现欲望的方式,即如何能够使人性中的超我战胜本我,采用适当的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来满足欲望。”[4]嘉莉在其堕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自身原因即内因,它在外因的辅助作用下最终使其堕落成为现实。李微则通过对《嘉莉妹妹》的内容及其人物之间关系的剖析,揭示出19世纪末美国社会尔虞我诈的现状以及人们为实现美国梦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残酷现实,并指出:“由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当时的人们都瞧不起没钱没地位的人,都梦想发财、过富裕的日子、融入上流社会。”[5]卢秋平,王志芳从分析人物塑造的角度,发现嘉莉妹妹是一个“天真单纯、2勤奋、浪漫而现实、心地比较善良但虚荣心较强的独立女性”,并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然主义的特点”和“反映社会现实。”[6]2.2象征艺术除了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研究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嘉莉妹妹》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象征艺术进行了研究。比如:宋国双就对《嘉莉妹妹》中的象征手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他认为:通过“象征意义的对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不同品质及不同的社会地位,”“表达了主人公的欲望与绝望、主动与被动等,”使小说“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感,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7]刘晓妍分析了三个重要意象:摇椅、保险箱门、海尔太太与万斯太太。她认为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但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表明了德莱塞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和道德观。摇椅——幻梦的象征,保险箱门——命运的转变,海尔太太、万斯太太——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摇椅和两太太这两组意象表明:人受欲望、本能(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支配,本身并无自由的意志来选择。在保险箱门的这个意象中,作者巧妙使用未关的保险箱门来象征男主人翁命运的转变,强调人的堕落并不是自己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小说中意象的使用不单单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更传达了德莱塞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和道德观。同情失败者是德莱塞自然主义道德观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德莱塞悲观决定论(pessimisticdeterminism)的核心所在。[8]运用象征艺术或大量的象征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是《嘉莉妹妹》的一大特色。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小说中金钱、服饰、报纸、剧院和窗户五个重要象征的分析,来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2.3嘉丽妹妹的人生及女性主义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嘉莉妹妹与其他人,特别是三个男人的关系,揭示出了嘉莉妹妹的人生性格中永不满足的一面。《嘉莉妹妹》中,杜洛埃帮她实现了第一个目标:稳定的物质生活;赫斯特伍德在帮助嘉莉实现了第二个目标:更大的物质财富;坐在摇椅上,她开始第三个目标:精神的追求。她仍然期待新的一天能带着她实现新的梦想[9]。通过万斯夫人,嘉莉认识了境界高尚的年轻人艾姆斯。“她看起来比赫斯特伍德还智慧,比杜洛埃还聪明。”回到家后,坐在摇椅上,她摇着,想着。“透过渴望的,矛盾的愿望的薄雾,她开始明白了,她摇着,开始看明白了。”[10]她意识到艾姆斯给他指出的目标不是金钱,不是衣服,不是掌声,是好心,是为别人服务的好意。所以,在他们分别时,可怜的嘉莉,充满欲望的嘉莉,又不满足了[11]。能够意识到“物质的舒适不再能给她带来安宁和幸福,她的精神境界需要更高的使命,那是一个对美的追求,是有助他人而不是自己的境界。……她活在未来,她的梦想本性和摇椅的习惯性说明了她与现实的脱节和她对未来的希望。摇椅的象征意义在于作者肯定了嘉莉有能力对自己和未来进行思考。……尽管她没有获得她所希望的幸福,她将“继续探寻”[12]。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嘉莉妹妹》批评了社会加诸男女的双重道德标准,肯定嘉莉所体现出的女性自主意识。“嘉莉能够在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敢于冒险和竞争,追求事业的成功”。她“代表着女性的群体经验,表现了一个被压抑的女性群体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底蕴的寻觅”。[13]嘉莉妹妹的成功“代表了作者的反传统性,当嘉莉逐步上升而赫斯渥逐步毁灭的时候,我们确实看到了作者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对男权社会的一种颠覆。”[14]2.4自然主义研究在国内对《嘉莉妹妹》进行研究的所有视角中,自然主义是一个谈论得最多3的话题。首先是德莱塞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动机,德莱塞对当时社会上的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给予了太多的怜悯和同情。正是处于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交感中,他(德莱塞)才表现出了特有的创作激情,使《嘉莉妹妹》的创作冲破了维多利亚时代那种谨小慎微、温文尔雅的风格,开辟了开诚坦白、直言不讳、充满生活激情的写作风格。[15]另外,从自然主义运动对德莱塞的冲击的角度,张合珍结合《嘉莉妹妹》,对文本小说的自然主义分析作了一些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嘉莉妹妹》是“一本不同凡响的小说”,它“一扫原先统治着美国文坛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虚伪而严酷的‘高雅传统’的流风余韵,给美国小说带来了改天换地的新气象。”“它的问世标志着美国小说跨入了现代小说的行列”,[16]他还从哲学的角度透视其深邃内涵,发现德莱塞对人类本性做出的考量,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人性的理解和看法。他认为,自然主义依然是个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话题。即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必要去重新深刻地认识它,探讨它。”[17]潘新华从客观真实性、欲望本能和环境决定论三方面对《嘉莉妹妹》自然主义特征进行解读。他指出,德莱塞认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完全受环境、遗传、生理的支配,即人在本能欲望的推动下会身不由己地陷入罪恶的深渊。[18]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给人们带来的信仰危机和精神危机。[19]3《嘉莉妹妹》的译介和研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文学层面上看,“作家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领略到某些本国文学中没有的新的因素,并将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20]”对《嘉莉妹妹》的译介和研究,能让中国读者体会到中国文学中所缺乏的这种“新的因素”,并使之在自己的作品中能表现出来。这本身也说明了《嘉莉妹妹》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一个国家翻译外国文学的作品本身意味着这个国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是外国文学对该国文学产生影响的表现”。[21]《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嘉莉妹妹》从外界环境、城市生活的诱惑等方面强调了外在的原因,凸显出作者的阶级观念和自然主义文学观。嘉莉妹妹前后天真无邪、追名逐利的性格变化,就凸现出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浸润。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无庸置疑,也弥漫着享乐主义的风气[22]。我们能清晰地发现许多当代嘉丽妹妹的影子。德莱塞的创作观念和源泉和当下中国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需要指出的是:嘉莉的人生追求经历了物质、事业、精神三个阶段[23]。透过她的人生追求,对于认识当下的社会生活,认识当下社会中某些人的生存处境及灵魂秘密,典型意义。尤其是现阶段,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嘉莉妹妹》的译介和研究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从生态文明的层面上看,嘉莉妹妹作为美国社会向工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位城市移民女性所遭遇到的生态伦理危机,足以警示我们在城市文明特别是都市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权社会和工业文明压抑和扭曲的自然天性和精神世界[24]。”如何恰当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结论综上所述,《嘉莉妹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不仅在我国文坛上带来了一次刷新,还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环境、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思考。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如何扬长避短,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嘉莉妹妹》或4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借鉴。《嘉莉妹妹》的译介和研究还引发我们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深思如何恰当处理人与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陈世旺.国内德莱塞研究评述[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6]张合珍.《嘉莉妹妹》哲学思想探微——兼论德莱塞小说的现代主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28,31[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4]魏京京.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J]安徽文学,2006(12):44-45[5][15]李微.德莱塞笔下的美国社会——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嘉莉妹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345,346[6]卢秋平,王志芳.嘉莉妹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J]咸宁学院学报,2007(1)[7]宋国双.《嘉莉妹妹》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比[J]南京:文教资料,2007(4):81-82[8]刘晓妍.试析《嘉莉妹妹》中的几个意象中州大学学报,2003(4):44[9]张合珍.《嘉莉妹妹》与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4)[10]西奥多·德莱塞,裘柱常,石灵译.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1],[12]高玉芬.永不满足的性格探索——析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艺术形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87[13]孙磊民.神话的消解——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苔丝》和《嘉莉妹妹》[J]长春:电影文学,2007(8):54[14]靳怀芳,胡宗锋.“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9[17]张合珍.美国自然主义的哲学误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58-59[18],[19]潘新华.德莱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