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答案仅作参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21页《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一一、判断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正确错误2、《论语》是“四书”之一。(√)正确错误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正确错误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正确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正确错误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正确错误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正确错误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正确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1、“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第2页共21页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6、“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9、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第3页共21页B.学校C.家庭D.社会23、小疑则小(C)A.智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第4页共21页D.《荀子》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二一、单选题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B)A.年龄小的人B.有志的青年C.没有志气的人D.不懂事的人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的下句是(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4.黄宗羲认为(A)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A.获取知识B.重视学生C.重视教师D.重视教材5.小疑则小(C)A.智B.聪C.悟D.愚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A.途径、方法B.道路C.修道D.道理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B.滋味C.滋长D.滋补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A.行愈远B.思愈远C.行愈高D.教愈好10.关于教与学的认识,不是王夫之观点的是(A)A.教师可以强迫学生学习B.学生应该自我勉励C.教师既要善教又要善学D.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合称明清三大学者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王夫之12.王夫之所说的“善教者”就是(A)的老师A.知识渊博B.人品高尚C.逼学生学习D.使学生乐学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A.《四书训义》B.《尚书引义》C.《习性诸论》D.《书院》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A.教师B.学生C.教学双方D.家校第5页共21页1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B.知先行后C.知行合一D.知行分离1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A.自学B.讲解C.讨论D.探究19.黄宗羲的籍贯在(B)A.江苏B.浙江C.上海D.福建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A.王夫之B.顾炎武C.谭嗣同.D黄宗羲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A.适用B.背经C.明理D启智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C.匡扶政治D.传承知识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A.正规的学校B.和美的家庭C.人生的苦难D.安定的社会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A.青年时代B.儿童时代C.中年时代D.出生之时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A.舆论B.法律C.报刊D.专制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A.私塾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特殊教育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A.强化专制B.扩充军队C.对外修好D.学校教育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A.教可以代替学B.学可以代替教C.教比学重要D.教是为了学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32.梁启超在《欲强中国必兴学校》中指出救亡图存必须以(D)为本源A.和平谈判B.制度改革C.武装革命D.学校教育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A.《习性诸论》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34.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C)A.当权者B.少数优秀人才C.国民素质D.人口多少35.梁启超的国民素质教育观应理解为(C)A.提高领导者的素质B.提高学校的地位C.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D.增加人口的数量第6页共21页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A.特殊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37.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A.自然之质B.后天的学习C.耳鼻口的功能D.遗传的天性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B.战士C.人民D.人才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A.《广师说》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A.穷经B.致知C.适用D.独创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A.《广师说》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A.只讲天理B.只讲人欲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A.只重视学B.不重视实践C.只重视教D.必须重视实践46.对王夫之学与思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D)A.学对思无妨害B.思对学有帮助C.学越广思越远D.思越困学越懒47.出自《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B.小疑则小悟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A.《学校》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A.学与思分离B.知与行分离C.学与行分离D.知与行结合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A.梁启超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52.你从“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中最能联想到(C)的学习法。A.自主B.质疑C.合作D.探究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A.王夫之B.梁启超C.谭嗣同D.黄宗羲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A.学对思有妨碍B.思对学有妨碍C.学对思并无妨碍D.思对学并无妨碍56.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D)第7页共21页A.只是培养有才能的人B.只是探求治国的道理C.只是教化愚弱的国民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57.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C)A.传授道理B.教授知识C.传道授业解惑D.解答疑惑58.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创新的教育思想中不包含(C)A.由博致精B.深思能疑C.由精致博D.重视异同论59.王夫之关于教与学的表述正确的是(D)A.教与学没有区别B.教与学没有联系C.教与学可以互换D.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60、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A)A.国民素质教育观B.学生素质教育观C.教师素质教育观D.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观二、多选题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9.《学记》总结了长期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