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一、教材教法本章是介绍基础统计总括情况的,教学重点是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统计的职能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教学难度主要表现为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尽可能列举学生身边的一些统计现象予以说明,使学生对统计科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总括了解,并能够产生兴趣,为以后章节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习题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单选题1.c2.a3.a4.d5.d6.b7.b8.b9.b10.a11.c12.d13.d14.d15.a16.c17.c18.c19.b20.a21.c三、多选题1.abce2.abcde3.bce4.abcd5.bcde6.cde7.acd8.abcd9.abce10.bce11.bce12.abe13.ab14.abc15.abe16.abcdef四、简答题1.区别: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第二,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联系:第一,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值汇总得到的。第二,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当研究目的改变,原来的总体如变为总体单位,则相应的指标就变为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2.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用文字表示。如性别、籍贯、民族等等。质量指标属于统计指标的一种,是说明总体质量特征的,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的,如产品合格率、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等等。3.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数值表现为绝对数。如全国人口数、企业总产值、商品销售总额等等。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如资金利税率、流通费用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三、重要知识点教学补充1.第一节统计概述教学中,在介绍统计的含义时,根据需要,可补充说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任何科学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统计学亦然。统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历史记载,我国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夏朝就有人口、土地的登记活动,将中国分为九州,人口约1355万人,土地约2438万顷。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统计实践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1690年《政治算术》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统计学的产生,现已经历了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时期。(1)古典统计学时期这个时期是指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统计学萌芽时期。分为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①记述学派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盛行于17至18世纪,这个学派把统计理解为国家重要事实的文字记述,对统计所规定的研究领域是明确的,但却缺少统计学最重要的数量分析,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其代表人物有赫尔曼•康令(1601—1681)和特弗里德•阿亨瓦尔(1719—1772)。阿亨瓦尔把记述和比较国情的国家学定名为“统计学”,第一个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称。②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其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1620—1674)。威廉•配第的代表作是《政治算术》一书(写于1671—1676年,1690年出版),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经济学,“算术”是指统计方法。所以,它是经济学和统计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该书独特之处在于用算术方法和大量的统计资料对英、法、荷三国的实力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统计学的发明人”。约翰•格朗特利用政府公布的人口变动的资料,写了一本统计著作《关于死亡表的自然和政治观察》,提出了通过大量观察男女婴儿出生比例是较为稳定的,创造性地编制了初具规模的“生命表”,对各种年龄的死亡率与人口寿命作了比较。政治算术学派虽然以数字表示事实,但还未从政治经济学中分离出来,这一学派所探讨的规律,都是用数字表示的社会经济规律,属于实质性的社会科学。(2)近代统计学时期这个时期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统计学又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派。①数理统计学派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其先驱者是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94),其代表作是《社会物理学》他充分运用19世纪的最新自然科学成果,首次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使统计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阿道夫•凯特勒是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和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②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有克尼斯(1821一1897)、乔治•蓬•梅尔(1841—1925)和厄•恩格尔(1821—1896)等。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用特殊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的一门科学。他们所用的主要方法是大量观察法。(3)现代统计学时期这个时期是指自20世纪初到现在的统计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统计学由于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紧密结合,被广泛应用而获得迅速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首先,它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建立了推断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哥赛特(1876—1936)、费希尔(1890—1962)。后来,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1902—1952)又将统计学中的估计和假设理论加以归纳,创造了“决策理论”。科可伦(1909—1980)等在1957年提出了试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统计学的范畴。2.第一节统计概述教学中,在介绍统计含义中的统计学时,根据需要,可补充说明统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1)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正确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社会经济统计学就是借助于这个方法论科学,来研究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哲学是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2)与经济学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不是盲目地去分析研究,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的理论之上来进行研究的,所以,经济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理论指导或专业理论基础。(3)与数学的关系:数学是一种纯数量的研究,而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来研究社会经济数量方面,统计可以依靠数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3.第二节统计工作内容和职能教学中,根据需要,可补充说明我国的统计组织。统计工作要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统计管理体制,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世界各国政府的统计管理体制有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类。分散型的统计体制是指由中央一级的统计各主管分别进行,各主管部门为实施管理所需的统计资料,基本上由其所属的统计机构提供。集中型的统计体制,是指中央一级的统计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国家的统计机构进行,其他各主管部门一般不负责统计工作,国家的统计机构对全国的统计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我国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上属于集中型的,贯彻集中统一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是由各级政府部门的综合统计系统,各级业务部门的专业统计系统,以及城乡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所组成。(1)综合统计系统。各级政府部门的综合统计系统是由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统计机构所组成,是我国国家统计组织的主系统。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的工作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各级和各部门统计机构开展统计工作,并承担全国性基本统计任务。各级地方统计机构包括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地区、自治州、省辖市统计局,以及县统计局。各级统计局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受各级地方政府和上级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各级统计机构负责组织在本地区内的统计工作。国家综合统计系统还根据统计业务开展的需要,以统计局系统为主体,设置各种子系统,主要有:城乡抽样调查队系统和企业抽样调查队系统,国家统计局设抽样调查总队,省(市、自治区)设省(市、自治区)调查队,中选县设县调查队等等。专业普查系统,中央成立国家普查领导机构,地方分设省、市、县普查领导机构等等。形成多种交叉的统计网络。②专业统计系统。我国专业统计系统是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所组成。国务院各业务部门设统计局或统计处,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县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统计机构,各级业务部门统计机构在统计业务上受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组织执行本部门综合统计任务。③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基层单位的统计组织包括乡镇统计组织或统计专业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组织或统计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统计法》的规定以及统计工作的需要设置乡、镇统计员,建立健全乡、镇统计信息网络。乡、镇统计员和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业务上受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乡镇以下的行政政府统计工作,由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他们在统计业务上受乡镇统计员的指导。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企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的指导,负责执行本单位的综合统计任务。第二章统计调查方法一、教材教法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即搜集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以后的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有很大的影响。本章教学的重点主要有四个:一是统计调查的涵义及种类二是五种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三是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四是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本章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学习时主要是掌握教材的内容,在了解了统计调查地位、作用的基础上,搞清楚几种统计调查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①几个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如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涵义及其关系。教学中可以联系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来进行讲解如调查时间与调查时限最容易混淆,教学中要通过实例进行比较分析,才可能深入理解。②五种统计调查方法之间的关系。如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往往也不易区分,教学中应从它们的涵义、特点及应用条件方面进行剖析比较,多联系实际以便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如果一时难以搞清或不明白,可以暂时缓一缓,待学完第八章时加以理解。③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调查方案内容多且几个概念易混淆,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使用案例进行教学。④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因为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二、习题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单选题1.a2.b3.a4.b5.c6.a7.b8.a9.b10.b11.c12.b13.d14.b15.b16.b17.c18.b19.c20.c21.d22.a(三)多选题1.ad2.abcde3.abe4.abce5.ace6.ae7.abe8.abd9.abcde10.bcde11.ade12.be13.ce14.ab15.acd16.abcd17.abd18.abcd(四)简答题1.全面调查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进行登记或观察的调查方式。也即全面调查的调查范围是调查对象中的所有单位。非全面调查是只对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登记或观察的调查方式。也即非全面调查的调查范围只是调查对象中的部分或少数单位。前者包括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后者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非全面统计报表。2.普查属于一次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经常性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性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以通过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