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传播学》电子教案第一编《现代传播理论》授课周次第1周授课时数4教学章节第一章信息论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类信息活动的起源、发展;2、掌握广义与狭义的信息定义,认识信息的特征及作用;3、理解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4、了解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信息化(重点)参考资料:[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1.多媒体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学时1学时教学内容:(一)信息与信息化(重点)1、信息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均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来为“信息”下定义。因此,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信息”概念进行把握。2、信息的特征信息是可以永存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信息是可传递的动量;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信息是可以转换的;信息具有可塑性;信息是可以贮存的;信息时效的多元性;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信息的贬值与污染。3、信息的作用信息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因素;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信息是知识生产的基本原料;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与工具;科技信息的主导作用;信息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4、信息的载体——符号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5、信息化2信息的作用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二)人类信息活动与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1、人类信息获得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是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这种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而引发信息革命。就整个人类的信息发展而言,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次革命。2、人类信息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人类的信息思想是同人类的信息活动与信息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代信息思想与信息科学产生在20世纪,也是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支持分不开的。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3、文化与传播“高文脉型文化”和“低文脉型文化”“文化休克”“明示型规则”和“暗示型规则”“限定型传播规则”和“精致型传播规则”“脱文脉化倾向”作业及思考题:1、如何理解信息?它和讯息、符号的关系如何?2、信息有什么特性?3、信息有什么用?授课周次第2周、第3周授课时数6教学章节第二章传播与传播学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传播的基本内涵,明确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和反馈为传播过程的五大构成要素;2、掌握不同学者对传播系统结构的模式研究,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理解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难点)参考资料:1.张国良主编,《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张洁等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2003年版。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1.多媒体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5学时1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播”的内涵(次重点)1、“传播”的表层解析现代传播工具(媒介)是实际物质交通工具的功能的替换或延伸。传播的三层意义都关系到了人际间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交流。2、传播学对“传播”的意义界定共享说——强调“传播”就是传者与受者共同分享信息的过程;劝服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劝服、影响受者的过程;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是机体对于外来刺激的一种反应。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介与接受者;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能动性;传播手段是发展的。3、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美国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逐步形成。传播学是在行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学者哈箩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温、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等奠基人为传播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传播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走的是一条引进与研究并举的道路。(二)传播的模式与功能(重点)1、传播的模式(1)单向线型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在传播学史上,该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申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其将媒介细分为三种,并提出“噪音”会对传播过程产生影响。(2)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其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反馈”,并认为每个传播单位均兼有传者、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四种功能。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其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提示了传媒对于传播过程的介入。(3)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其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认为个体的传播活动是在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总体社会系统这三个层次上进行的。(4)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4其能够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予以描述,是把简单或复杂的传播过程概括成为一种产生讯息和感知讯息及其所传播的事件的过程。(5)韦利斯特、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模式其特点在于表明了信息选择的多样性,表明了传播系统的自动调节的性质,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6)互动传播模式(7)整体互动模式2、传播的功能传播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功能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大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墨顿的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赖特的“四功能说”,即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三)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态度(一般)1、传播研究的意义传播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科学的态度与研究传播研究在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科学性。作业及思考题:1.请简要评价各种传播定义。2.怎么理解传播的三层含义?3.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哪些?学生课外学习指导:“传播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因为没有学科经验,所以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每一章节的讲授之前,都会要求同学在课外有所阅读。第一章要求同学阅读张国良教授主编的《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和哈罗D·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通过对大师们的原著的阅读来建立相应的感性积累。教师课后小结:在讲授中,我的节奏比较慢,并安排了课堂讨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视野。5授课周次第3周、第4周授课时数6教学章节第三章传播者的社会角色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掌握作为“守门人”的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和专业意识;2、理解传播者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守门人”角色(重点)、守门人意识(难点)参考资料:1、[美]丹尼斯·麦奎尔等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2.[美]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1.多媒体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5学时1学时教学内容:(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般)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划分成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各个传播时代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局限。(二)传播者(次重点)传播者,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利用生理或机械手段传播信息的信息发送者,是传播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也是传播赖以实现的基础。1、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对应在一个存在反馈的理想的传播状态中,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二者的关系是相对且会发生转换的。2、影响传播者的因素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社会群体规范和文化传统,个人因素有人生阅历、知识构成和个性特征。(三)“守门人”的角色(重点)1、新闻传播领域的“守门人”角色新闻工具的“守门人”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其认为,在社会信息流通过程中,大众传媒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取舍选择,只将众多信息素材中的一部分传递给受众;要真正了解“守门人”,必须将个人价值判断、职业角色同组织观念结合起来。“守门人”理论与“两个环境”理论相通;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主要有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等九个要素;大众传播通过控制社会信息量、控制社会舆论、反复提示、利用受众心理等途径来实现对信6息的“把关”;“把关”与利益动机2、影响新闻“守门人”的因素“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受众的影响;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四)“守门人”的专业意识(重点)新闻记者的专业意识虽有时会同组织的功能相互抵触,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协调一致的。中立意识的“守门人”把客观视为崇高的理想及新闻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够忠实地反映外在世界。参与意识的“守门人”认为这是在逃避个人与政治的责任,因为客观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而且常常被人利用为保护上层社会利益的工具;他们甚至否认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新闻是相对性“社会现实的建构”。作业及思考题:1、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守门人”的守门行为。2、传播者的行为有哪些?3、“中立”的专业意识对记者产生的影响。授课周次第4周、第5周授课时数6教学章节第四章传播媒介的革命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传播媒介的基本发展历程;2、掌握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媒介理论;3、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麦克卢汉奇论(重点),理解“媒介及讯息”(难点)参考资料:1.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1.多媒体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5学时1学时主要内容:(一)麦克卢汉奇论(重点)媒介的发展和变革会对传播活动以及社会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1、麦克卢汉的主要思想(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支配人类历史文明的,是传播技术(形式)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媒介7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就是按摩”(2)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麦克卢汉根据传播的观念,将西方历史分为四个时代:口头传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3)“地球村”(4)“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观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观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但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2、对麦克卢汉的评价理论界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持批判和肯定两种态度(二)现代技术冲击波(一般)现代传播技术使得传播活动国际化,这就使各传播媒介都带上了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化色彩。大众传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新媒介因其性能方面的优势,会取代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但并不是一定要扼杀旧媒介的生机。只是迫使旧媒介改变内容、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作业及思考题:1、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观点和例证。2、你认为旧媒介会被新媒介取代么?为什么?授课周次第5周、第6周授课时数6教学章节第五章传播的效果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2、掌握效果研究的四阶段的代表理论;3、理解各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教学重点与难点:媒介的效果(重点、难点),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参考资料:1、张国良主编,《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1.多媒体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5学时1学时8教学内容:(一)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一般)1、媒介万能论时期的受众观“乌合之众”2、德弗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