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简明教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台宗简明教程》第一课天台宗的特色(宋智明)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而建立,所以也称为“法华宗”。本宗的创立和他宗一样,不离佛陀出世本怀。正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是诸佛观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方便品》),如实照见“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及“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药草喻品》),因此诸佛“随其(众生)本性”,“随其所堪”,“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方便品》)。十方三世诸佛,包括释迦牟尼佛,无论久远本地,还是新近垂迹,莫不以此宏纲,教化众生。基此,历代祖师信、解、行、证佛所言说,观察随顺不同众生的不同机缘,悲智双运,应病与药,随机施教,故有诸多门庭施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净、律、密诸家宗派亦因之创立。其中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禅修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偏重于直觉的参悟。华严宗谈法界安立,直显法性真义,偏重于果地的发挥。而台宗法门则教观并举,因果齐摄,心境互观,凡圣融即,次第中有圆融之妙观,圆融中有次第之方便,由心观之实修,能使一切行人或顿或渐,直趣如来菩提果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理论与实践并重。这两者他宗虽也讲求,但都稍显偏废,如华严、法相三论诸宗偏于教义理论的发挥;禅、净、律、密诸宗偏于观行实践的进取。真正能将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的,在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中就当推天台宗了。天台宗的“教相门”包括教判和教理,在天台宗根本教典《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中有着集中阐述。其教判是把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周密系统地组织为“五时八教”,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因为天台把握了“诸法实相”(即佛之知见)这一佛陀出世极谈,故能以圆融无碍的智慧摄持佛陀一代教法,善巧判释,使法法无差,观观相应。台宗教理就佛学的“真常唯心”、“法相唯识”、“真空妙有”三大系而言,属于真空妙有系。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本宗的“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三法无差”、“性具法门”、“无情有性”等教理,是独具特色的天台根本要义。在阐扬教相的同时,本宗又强调教不离观,如《玄义》“七番共解”中有观心一番解,《文句》“四释”中有观心一释。从天台的“观行门”看,它是属于“依教修心禅”,即通过对佛教经论的精研、熟虑,生起圆解,领悟佛法的真义,进而以悟起观的心观正统。故不同于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祖师禅”,而是依教悟心、藉观熏修的“如来禅”。如来禅的关键是止观的具体修证方法,因此止观在天台的教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元照大师在《小止观·序》中说:“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因此,本宗对止观法门有其非常全面的陈述与非常严谨的组织,所谓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者“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分别述为《释禅波罗密》、《六妙门》、《摩诃止观》,以观行为主,旁及教相,以教助观。其中观行的方法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随缘方便止、离二边分别止,有析空观、体空观、次第观、不定观、圆顿观等,而以圆顿止观为修证根本,最为重要。《摩诃止观》卷一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并以一心三观最具特色,称为“不思议、不次第圆妙三观。”此观法是在一念心中以所悟的本具三谛之理,顿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妙观,在了无一念分别的心中,显示人生宇宙的一切诸法同时融即不二,更无能、所的对立。正如元照大师所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境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因妙观相应,从而伏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显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进而圆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于是就在圆观行人本觉妙明开发的初心之时,便完成了自性的正觉——佛,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明清之际的澫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是台宗学人所必须牢记而笃行的。台宗法门教理与观行的互资,解悟与证悟的交融,方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协统一。因此,在学习教理的同时,就应融摄会通一切教法而处处资助实修;在观行的实践中,又应不断开发悟智,体证一切方便,心境无碍,处处自在,使性修不二,直彻真源。于是正修天台的行人,就可以在学修过程中依圆理而生圆解,依圆解而起圆修,由圆修而圆伏、圆信、圆断乃至圆证无上菩提,开显三德秘藏。由于本宗特重教理与观行的一致,故开宗以来解行相应、教观圆明而得大成就的高僧硕德不计其数,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日本、朝鲜等国的佛教史上,也留下了无比光辉的一页。在当今的时代里,人们更需要教观双美的天台法门来证达解脱自在的境界。练习题:1.本宗为何称为天台宗?创成者是谁?2.何为诸佛出世因缘?3.祖师为何建立宗派?4.天台、禅、华严三大宗各有何特色?5.天台宗的教理有什么特色?6.天台宗的观行有什么特色?7.为什么说天台以止观为核心?8.天台宗的教理与观行之间有何关系?思考题:1.诸佛出世因缘和祖师创立宗派给你哪些启发?2.天台宗教观特色要求学人如何自行化他?第二课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朝魏齐年间的慧文大师。从传承角度看,它可以上契印度龙树菩萨的般若正宗,乃至可以上溯至灵山会上的妙心嫡传。所以本宗以释迦为本师,以龙树为高祖,以慧文为开宗始祖。台宗始祖慧文大师,渤海(在今山东)人,俗姓高,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间。宋代志磐法师所编《佛祖统记》卷六称其“独步河淮,时无竟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后世天台宗人称之为“建立中观北齐尊者圆悟大禅师”。慧文大师在修行中禀承圆顿一乘悟修之法,不向外学,专究内心,故能以本具的智慧开启天真的佛性而独悟圆旨。大师的依据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内所引《大品般若》的一段话:“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习气),当学般若。”这段话的意思是:般若是离分别意识的大智慧,道智只是修道的有漏慧解,如果想利用它来具足众生心中道法根种的差别智,应当研习般若;如果想通过道种智去具足平等性空无作寂灭的一切智,应当修学般若;如果以一切智去具足性相圆融,一切无碍,平等不二的一切种智,应当参学般若;如果想用一切种智去消断无明烦恼以及无始习气,应当妙学般若。般若不从外得。大师读了这段话后,深有感悟,似乎已见到般若与心行的微妙关系,于是就依据这段经文去研修观照,不久便悟入“三智实从一心中得”(《大智度论》)的妙理。一念之心离诸分别、绝诸对待时,即是一切智的真空之智;一念之心顿照万有差别,妙显无方时,即道种智的妙假之智;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全体法界时,即一切种智的中道无碍之智。由于慧文大师在禅观中随着智照的透脱,更进一层地证入一念心中彻了因与果在法界万有中的同时相应、无二无别,于是在朗觉的明静中,双亡于空假二边,绝无一丝的痕迹,同时又双照于空假,缘生妙相,当下证得无生法忍的无位之位。即《佛祖统记》卷六所说:“师依此文(指《大智度论》引文)修心观”,悟知“果既一心而得(即一心三智),因岂前后而获(一心三观)?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慧文大师又因读龙树菩萨《中论·四谛品》所说的四句偈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于所证的心中大悟现前,顿时了达一切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因缘所生的诸法,在“有”的存在与生灭中,不一定实有;在“空”的无相无为中,也不一定是实有其空。性空的寂灭体性上,法尔具足“有”的万法;缘起的万有诸法里,当体便是泯然无相的真空。因此彻见本来,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真俗一体的中道第一义谛,朗然显现于前。于是真谛的性空,俗谛的缘起,中谛的融摄不二,全然地宛现为一境三谛。任何一境中就是三谛的真实理趣,便是台宗行人大开圆解,悟入妙道的关键,与前面“三智实从一心中得”的一心三观的观照之智,共同形成了理行一致、性修不二的圆融妙旨。《佛祖统记》卷六说:“师既一依《释论》(即《大智度论》),是知远承龙树也”。又引慈云遵式大师语:“得龙树一心三智之文,依论立观,于兹自悟,岂曰无师?”可见慧文大师观行证悟的承传脉络历历可循。慧文大师悟证之后,怀着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精神,在河北、淮南一带“聚众千百,专业大乘”(《佛祖统记》),将自已所悟证的三谛与三观授予有缘,随机应化,逐步形成了天台教观宗趣的雏形,是为天台宗的肇始时期。综上所述,慧文大师是依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和《中观论》,圆悟一心三观的观法和所观的一境三谛,并与能观和所观的一心三智相互资发,使境智能所圆融无二,并以此观行法门教化有缘。其后慧思大师传承了这一法门并再传智者大师而充实展开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成为后世台宗的教观心髓。练习题:1.天台宗为何推龙树菩萨为高祖?2.慧文大师是怎样一个行人?3.慧文大师因何在读经论时便能悟证佛道?4.慧文大师所悟所证是什么?5.什么叫一心三观?其观智的义趣如何?6.什么叫一境三谛?其理性的真旨如何?7.为什么建立了谛观,便形成了天台宗雏形?思考题:1.通过对慧文大师悟证的思考,对自已的修习有哪些新的启发与领悟?第三课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儿童时因梦与同道共读《法华经》,于是借经本在空墓或古城独诵,涕泣顶礼,感普贤菩萨梦中摩顶,从而慧解大开。十五岁出家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精持律仪。他平时不常与人来往,乐于独处深思。每天以读诵《法华经》为常课,不数年便满千遍。后来因为阅读《妙胜定经》,见经中贊美禅定的胜妙,就发心去广泛地亲近禅修大德,习摩诃衍(即大乘经典),并依止学修禅法。从此他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闻慧文大师道风精卓,即去拜谒求道,在座下咨受了一心三观的法门要诀。从此白天随众奔忙于僧务杂事,晚上坐禅修观以至天明,如此精勤,不知疲倦,二十多天后,便于定中观见一生的善恶业相,于是更加勇猛精进。不久,忽在禅修中出现障碍,觉四肢软弱无力,身体不再随心自如。他当下自省到:“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并在禅障中作体空之观,消除无始以来对于五蕴身心的执著,超越自我意识的妄受,使自心不再受惑于妄相的束缚,于是以返照心源之智,而了不可得之境。大师在反观之后,颠倒妄想顿灭,心地清净,不取于身心妄境,也不舍于一切妄相感受,一心无住,由此便自然地进入初禅,发动了欲界色(物质)到色界色转变的八触根本禅相:重、轻、冷、热、涩、滑、动、痒。由于心空廊然,便见到过去三生中行道的形迹。当

1 / 1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