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为美国记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此篇课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二篇文章。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本单元主要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的样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报告文学,重在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叙事写人技巧。通过学习,增长学生关于新闻和报告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学生分析1、由于初中的学习积累,学生对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稿的写法有一定了解,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课前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温习。2、学生缺乏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因时代隔阂对于文章内蕴的思想和感情难以准确体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内蕴。3、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4、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5、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询搜集学习资料。6、建有专属本班的学习交流博客,便于师生课后交流讨论。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2)品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3)培养自主搜集、筛选、整理、阅读资料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合作讨论和课后论坛交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2)唤起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正视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2、难点: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五、教学方法:1、通过音像、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史实,为深入领会课文思想情感做好背景知识和情感的准备;2、通过问题探究,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3、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在课后进行师生交流互动,检验、巩固学习成果。六、教学资源:1、影像资源:(1)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课前学生自主观看);(2)视频:德国总理向犹太死难者下跪的视频(截取自《大国崛起》)(课中用)(3)电影:推荐课后观赏影片《辛德勒名单》2、图片资源: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3、网络资源:(1)(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2)博客(课后学习成果交流评估用)七、课时安排一课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3八、教学准备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涉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新闻知识。在讲课之前做好相应的知识背景的准备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推荐影视资源、和网络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把握,减轻学生学习新闻稿的难度,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一)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目的:让学生了解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便于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1、文字资料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教师推荐多媒体资源影像资源:BBC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6集)网络资源:推荐网址:(纪念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二)关于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三)新闻知识1、传统新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的特点?(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便于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稿的结构。)“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42、何为“零度写作”?(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传统新闻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3、关于普利策新闻奖(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新闻界的地位。)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时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九、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播放有关奥斯维辛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感触。学生根据课前自主观看的纪录片、图片,结合自己查阅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谈谈自己对集中营的印象和感触。教师总结关键词:人间地狱、噩梦、罪恶、惨绝人寰;恐怖、愤怒、悲痛、忏悔、铭记、警醒、珍惜引出课文:面对纳粹制造的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任何一个有着健全人性的人都会生发出像我们这样的感触,正因为如此,二战后报道奥斯维辛的新闻也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5有罗森塔尔的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而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罗森塔尔的镜头走近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作者一起凭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二)内容研读(25分钟)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沉重的情感基调。2、把握结构、理清线索学生自由默读,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总结如下:导语(1-3段)(现状)背景(4-5段)(背景)参观路线(6-15段)(参观者的见闻感受)结语(16段)(现状)3、分析题目和导语:(1)提问: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预设答案:“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揭露罪恶,祭奠亡灵,(2)提问:这是一篇特别的新闻,当读到第一段时,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最可怕的事呢?预设答案:我们发现在第二段的结尾处,作者写到“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所以这才是与布热金卡的历史相匹配的景象,而作者来到布热金卡区看到了那样美好和平的景象,这样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所以这样的景象非常可怕。4、分析主体部分:作者和参观者的见闻感受(结合图片、视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6(1)独特视角,主观印象提问:在新闻的主题部分,即参观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预设答案: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2)形象感知,情感共鸣师:请同学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沿着“进入——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绞刑室——离开”的参观路线,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按照参观顺序依次播放图片或视频,给学生形象的感官刺激,与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播放完每一个参观点的图像后,让学生找出描写参观者动作、神态和感受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触分析参观者的心理活动。教师举例示范:进入:第七段:“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分析:参观者是带着对那段熟知的罪恶历史的回忆走进这座人间地狱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便被强烈地震惊了,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那种种惨烈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血淋淋的真实摆在眼前便已无需导游苍白的解说了。学生分析:毒气室:“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播放PPT图片或视频)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播放PPT图片或视频)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长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盒子”(播放三维效果动画视频,让学生形象感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7女囚绝育实验室:“庆幸”“否则会羞红了脸”(播放PPT图片或视频)长廊上的照片:注视着参观者(播放PPT图片或视频)绞刑室:感觉自己在被窒息下跪画十字离开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