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4“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启动该专项2016年度项目部署,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针对重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2—5个。本专项2016年部署项目的申报指南如下:1.“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方向1.1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同时兼顾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观测能力的各类区域性监测任务要求,开展不低于2.5m分辨率的静止轨道光学相机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天地一体化的静止轨道空间轻型相机系统总体技术、相机自适应光学检测与控制技术、静止轨道高分辨率相机稳像技术等研究;完成全尺寸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对关键技术进行地面试验验证,为发展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我国高分辨率海陆安全监测、突发灾害探测等重大应用需求。考核指标:实现静止轨道不低于2.5m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对地成像和不低于5m分辨率的多光谱对地成像,实现单帧幅宽不小于100km×100km,成像质量MTF×SNR优于5(太阳高度角20°、地面反射率0.05)。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2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防灾减灾、环境、农业、林业、海洋、气象—3—和资源等领域高光谱遥感的应用需求,开展静止轨道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突破全谱段高光谱高灵敏探测、大口径低温光学集成装调、超大规模高灵敏度面阵红外探测器组件、高精度定标与反演等关键技术,形成波段范围覆盖紫外至长波红外的全谱段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为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考核指标:研制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5m(紫外至近红外波段)、50m(短波红外至中波红外波段)、100m(长波红外波段),波段范围0.3μm~12.5μ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0.01λ、波段可编程,单帧幅宽不小于400km的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1.3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大气痕量气体的临边和天底超光谱探测需求,开展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总体技术研究,进行指标体系和总体方案设计;开展高效率干涉成像技术研究,实现高性能干涉仪的设计和装调,突破高精度高稳定性机构控制技术、激光计量技术;开展低温光学和系统制冷技术研究;开展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高精度定标技术研究;研制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工程样机;突破数据预处理和气体反演技术,开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考核指标:谱段:3.2μm~15.4μ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0.05cm-1—4—(天底)、0.015cm-1(临边);空间分辨率(@705km)不低于0.5km×5km(天底)、2.3km×23km(临边);幅宽不低于5.3km×8.5km(天底)、37km×23km(临边);辐射测量精度:0.3K;光谱定标精度:0.008cm-1;信噪比不低于30:1。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4超敏捷动中成像集成验证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高分辨率、高效率、高价值对地观测卫星发展需求,开展超敏捷、动中成像技术攻关。完成动中成像模式的总体设计;完成高分辨率相机成像质量保证技术攻关,确保实现图像的高辐射质量和高几何质量;完成姿态快速机动并稳定控制技术攻关、动中成像高平稳姿态控制技术攻关,开发相关的核心控制部件并完成系统闭环验证;构建动中成像集成验证系统,模拟在轨动中成像过程,进行姿态机动与相机成像集成试验验证。考核指标:相机角分辨率:优于0.5μrad;姿态机动速度:绕任意轴机动25°并稳定时间不超过10s;最大角速度不低于6°/s;最大角加速度:不低于1.5°/s2;动中成像过程姿态稳定度优于5×10—4°/s(三轴,3σ);系统在轨传函:≥0.1(Nyquist频率);图像目标定位精度:常规推扫优于5m,动中成像优于30m(星下点,无控制点)。实施年限:3年—5—拟支持项目数:1—2项2.“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方向2.1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器的智能遥感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展航天器空间分布方式、可重构方法与遥感技术的关联性研究。开展凝视、推扫、视频与多星组网的多种成像模式相结合研究;研究空间多航天器空间遥感探测系统的分布式测量方法、通信组网与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快速自动合成与高精度定位以及分布式航天器组网系统技术。开展具有实时姿态、位置、时间和自标定等综合信息能力的智能化载荷系统标准研究;形成标准化的分布式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网络化通信与数据共享模块,高精度遥感模块三大核心能力。考核指标:完成6~8颗分布式可重构卫星试验样机,实现分布式可重构卫星集群姿态测量、通信、测控和成像功能验证,完成分布式可重构遥感卫星网络演示系统;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总重量小于1kg,实现三轴姿态测量精度优于10″,角速度测量精度优于0.001°/s,角度控制精度优于0.02°。数据通信与共享模块重量小于1kg,功耗小于1W,其包括星间通信数率大于30Kbps,距离大于20km,星地数据通信包括测控与数传,其中测控数据率上下行均大于30Kpbs,数传大于10Mpbs。高精度载荷模块重—6—量小于5kg,对地分辨率优于4m,幅宽大于8km;系统具有自主成像的能力,无控制点图像定位精度优于100m,通过半物理仿真演示验证在全球任意地点达到在2小时内实现快速重访。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2.2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多尺度实时敏捷全球覆盖的需求,开展20kg量级卫星的平台载荷一体化总体技术研究;构建标准化的微纳型遥感载荷单元与微纳型姿态测量控制单元,能源流单元和信息流单元。开展面向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遥感参数自标定和互标定技术研究,并通过地面演示验证;研究部署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传感器微型化与集成设计技术,如空间大气、粒子辐射、电磁场、微重力等探测。突破探测微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与微纳星微平台一体化设计和集成技术。建立低成本货架式微纳型遥感卫星技术体制;开展基于商业器件的批量化微纳卫星遥感系统的建造技术、标准化模块、载荷的集成、测试方法研究;完善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建造规范,为未来实现百颗量级微纳卫星遥感编队奠定技术基础。考核指标:完成20kg量级一体化微纳型遥感卫星系统以及相应的演示验证。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姿态标准化单元,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能源系统标准化单元,实现整星功耗大于20W—7—的能源有效分配和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对信息流标准化单元,基于商业器件实现遥感信息、测控信息、数据传输等的信息流统一处理。通过地面演示验证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载荷单元与姿态参数的互标定精度优于2,载荷系统的内部自标定精度优于0.2。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3.“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方向3.1基于国产遥感卫星的典型要素提取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并建立全球多尺度典型要素标准体系和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规范;研究国产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场几何定标与验证技术、大规模境外多源遥感数据高精度协同处理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自动识别、快速提取与定量遥感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的增量更新技术;研究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ETRF)构建关键技术;形成典型要素协同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地表特征、资源、环境、矿产、生态、减灾典型要素信息提取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标准体系覆盖全球多尺度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表模型(DSM)、地形核心要素、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8—化地等典型要素,满足10m~20m地表覆盖分类要求;信息提取技术能够支持我国主要自主卫星数据产品的快速处理,典型要素提取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精度达到像元和亚像元级;全球尺度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2.5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0m、无控平面和高程精度优于5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5万;境外重点区域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5m、无控平面精度优于3m、无控高程精度优于2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1万;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化地等要素数据产品分辨率达到10m~20m、要素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5%;建立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技术体系。生产全球3~5个典型区域的要素信息产品。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3.2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任务驱动的多源国产卫星协同立体监测、预警、应急调查技术,研究面向环境要素应急与监测耦合遥感观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监测数据在线融合处理及—9—协同分析技术,研究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全球尺度及典型区域地表覆盖、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环境、生态环境等标志性特征的高可信变化检测、分析评价、模拟预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形成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监测指标体系覆盖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与健康环境、自然灾害动态变化要素与特征,满足资源环境动态监测要求;高价值时敏目标监测精度优于90%、虚警率小于5%;实现至少15类遥感载荷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协同处理;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形变监测精度优于3mm/年,形变时间序列监测精度优于4mm;具备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年度监测能力,全球尺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m、重点区域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m;全球典型区域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地、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的变化检测准确度大于85%;动态观测数据驱动的典型自然灾害实时模拟精度达到85%、时效性高于亚小时;天地联合监测区域尺度200km~1000km,获取空间环境信息要素不少于4类,数据处理周期不超过2小时。选择3~5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4.“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方向—10—4.1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仪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资源勘探对水下探测器长航时高精度导航技术需求,开展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原理样机;同时,探索面向便携式自主导航的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制原理验证样机。考核指标:探索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并研制两类高性能原子自旋陀螺样机:(1)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原理样机,实现漂移优于0.0001°/h;(2)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原理验证样机,实现漂移优于10°/h。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2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海洋导航新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海洋资源环境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