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3.人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重难点: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三、教材分析面对纷繁复杂而又漫长的学习过程,有人好学,有人厌学。好学者,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厌学者,谈虎色变,肃然无味。如何使厌学者变为好学者?“劝”就成了古人今人百用不厌或许是无奈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不妨把这种意识称为世人的劝学情节。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几篇坦露古人劝学情节的文章:《伤仲永》《孙权劝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与《伤仲永》相结合。这篇《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在《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比较有特点,这体现在对话的语气上。语气的不同便将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样自然而然就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之前利用百度在网络上搜索《孙权劝学》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孙权劝学》的录音,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孙权劝学》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四、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首先运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法,把读贯穿全文,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在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另外采用质疑法,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共同探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故事导入:三国时期有位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他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吴王孙权的赏识和信赖,但是吕蒙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吴王屡次劝他多学点知识,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三阻四,并且自己认为,我一介武夫读书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效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说》!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1.学生介绍。2.然后教师补充:司马光用了19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支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可以明史,读史可以明鉴。所以宋神宗给予很高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都知道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那么从本文中又能学到司马光的什么呢?3.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简介:【百度百科】《资治通鉴》介绍:【百度百科】《孙权劝学》的写作背景:【百度知道】请看看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重难点。三听朗读,全班朗读全文。1.听朗读:【百度视频】朗读节奏:【百度知道】四字词过关。同学们已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百度文库】.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五翻译全文。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教师总的指导)【百度知道】六品析课文1.理清文章的结构(1)孙权劝学(2)吕蒙就学(3)鲁肃赞学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3.吕蒙就学(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七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在对话中进行总结。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对话。本文以对话的形式,仅用了127个字,就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结合“劝”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调侃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物形象分析:【百度搜索】分角色朗读: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八明道理得启示:1.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道理:劝说也讲究策略;要爱才敬才,不能忌才;要多读书等。比较:与方仲永做一个比较,读书与不读书的不同。在《伤仲永》中,仲永的天资之所以下降,那是跟后天的教育有关系,而在《孙劝劝学》中,吕蒙之所以能受到别人的“刮目相看”,那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有关。所以说,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聪明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与学习的,后天的教育尤为重要。2.幻灯片展示读书名言。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结合自身实际,由“《孙权劝学》想到的……”写一篇或一段随笔,字数不限哦。九作业。1.完成课后题,多多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2.并结合本课所学,完善自己的随笔。十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劝学就学赞学孙权——→吕蒙←——鲁肃(善劝)(肯学)(爱才)↘↓↙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启示:肯学、勤学六、教学反思《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这节课中,老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有了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反思这一节课,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一.以“读”贯穿全文。以读带讲,不但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还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四.本文中还设计了练笔的机会,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学校: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姓名:董玉华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电话:0536--3841370电子邮件:yuhua_dong@163.com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个人介绍将会同案例在百度教育频道进行展示。董玉华,女,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参加工作,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极投入到科研中来,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师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