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学案导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1页(共15页)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单元课文就着重阐述了这些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齐人有一妻一妾》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雏型,叙写了一个日日求乞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百般炫耀体面的齐人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在人前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而背地里营营苟苟,丑态百出。《戴盈之》是孟子借讲偷鸡者的故事讽刺了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孟子的言论,十足表现出一种刚强不阿的态度。也正因为他有着如此的思想、胸襟和自信,有着如此刚烈的性格,所以才“文如其人”,构成了《孟子》散文风格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具体一点说,《孟子》散文以论辩见长,常常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学习内容及过程】一、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结合P40的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1.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2页(共15页)“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仁政思想请同学们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作一些总结和整理。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自主学习】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数_____________罟_____________洿_____________庠_____________餍_____________瞷_____________墦_____________攘_____________(提示:cù;gǔ;wū;xiáng;yàn;jiàn;fán;rǎng)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河内凶._____________2.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3.直.不百步耳_____________4.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5.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6.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9.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提示:1.闹饥荒;2.有的人;3.仅仅;4.网眼细密的鱼网;5.尽;6.种植;7.约束;8.开仓赈济饥民;9.年景)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____________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_____________3.卒.之东郭墦间_____________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3页(共15页)4.又顾.而之他_____________5.与其妾讪.其良人_____________(提示:1.吃饱;2.窥视;3.最后;4.回头看;5.讥笑怨骂)1.请轻.之_____________2.以待来年然后已._____________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_______4.是非.君子之道也_____________(提示:1.减轻;2.停止;3.窃取;4.不符合)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_____2.定于一._____________3.孰能与.之_____________4.今夫天下之人牧.._____________(提示:1.接近;2.统一;3.亲附;4.统治百姓的国君)三、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2.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非我也,兵也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提示:1、2、4、5、6都是判断句,3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四、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的区别。河内:在古文中所说的河,是专指黄河。如“河南”“河北”,与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一样的。走:古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3.蚤起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4.施从良人之所之_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5.卒然问曰_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6.由水之就下_____通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提示:1.“涂”通“途”,意思是“道路”;2.“反”通“返”,意思是“返回”;3.“蚤”通“早”,意思是“晨”;4.“施”通“迤”,意思是“斜行”;5.“卒”通“猝”,意思是“突然”;6.“由”通“犹”,意思是“好像”)六、明确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读音。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4页(共15页)1.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4.语.人曰_____________(提示:shēng、yì、wàng、yù,在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的读音也往往会发生变化。)七、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理解以下重点语句。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翻译: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6.原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八、思考问题1.概括第一则的内容。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2.请同学们理清第一则内容的思路。这一则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5页(共15页)原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3.第2则内容讽刺了什么?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4.第2则内容虽然简短,但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5.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想说明什么?结合背景,可以知道,孟子不是在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6.第4则短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九、问题探索。1.孟子文章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提示: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2.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保民。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一点分析。十、课外拓展1.孟子文章是我们要学的重点课文。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弄明白上述问题,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加诵读。2.本文中出现了很多多义词或者一词多用的现象,如“之”“而”“以”“于”等,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题,作一些总结。二、王何必曰利【学习目标】1.学习选文三则,会翻译全文。2.能按照文言文的五种现象对知识归类。3.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讨论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探究本文孟子关于利的看法。2.本文的论证方法3.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本章节概览】《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学案第6页(共15页)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说理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学习时可抓住这一特点深入剖析,体会孟子那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鸡鸣而起》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人魔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生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自主学习】一、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