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汉语思维;整体性;英语思维;个体性一、引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同时,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汉民族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主,直觉为先,忽视个体,强调天人合一。汉民族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事理。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传统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注重维护群体利益,保障群体团结,将集体主义视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注重由大到小,从强到弱,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主,依赖抽象理性,强调个人力量。英民族习惯于从个体角度出发,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个体取向,重个体的天人两分,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以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英语里常常是由小到大,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I”在句中总是大写,individualism和egoism非贬义词。[1](P37)汉语注重内在意念,整体印象,不受形式的约束,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从整体上将句与句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意义,汉语对语境依赖较多(high-context)。“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2](P141),这个“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依赖语境的人的悟性。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hypotaxis),重形式结构协调,属于低语境文化(low-con2text),读者较少依赖语境就能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2](P141),这个“硬性”,体现了从个体出发,不依赖整体语境的人的理性。本文从词汇、语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二、词汇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运用、词的意义以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受整体性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表达重意义,轻形式。汉语词性运用区别意义不是很大,英语则有严格要求。从语言结构上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其词形不受语法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汉语中,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屈折变化,而英语强调个体变化,属于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因而,相对英语而言,词性在汉语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例如,“美”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无论理解如何,它不影响表达。但英语中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beautiful”,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名词形式“beauty”。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汉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我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英语却有明显的规定性。如:such和so意思上都是“如此”,但语法意义却有不同。英语中,such用来修饰名词,而so用来修饰形容词。这种模糊与具体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方面。如“赢”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1)余利(2)胜,作第二种意思讲时,在英语中,因为表达赢的逻辑关系不同,采用的词也不同。如“他赢了我。”表示他击败了我,英文表达为“Hedefea2tedme.”;而在“他在比赛中赢了”中赢却表示获胜的意思。英语表达为“Hewonthegame.”又如“怀疑”一词在汉英辞典的解释有“distrust,doubt,suspect”,[3](P376)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同样作为动词,“doubt”的汉语解释为:“thinkthatsomethingmaynotbetrue”,汉语译为“怀疑”;“suspect”的汉语解释同样是“怀疑”,但英语解释却是“tothinkthatsomethingisprobablytrueorlikely,especiallysomethingbad”[4]。从这两个词的英语解释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意思相反。但汉语却区别不大,这正是有时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常常对词汇的选用困惑的原因之一。从词汇形象程度来看,汉语将天、地、人纳入整体范畴,多使用形象、可感知的词汇。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人们借助文字也可以获得联想。在构词上汉语较英语更多使用暗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谐统一的整体印象。汉语中往往用形象可感的成语等来寓理,如“依山傍水”、“破釜成舟”、“望梅止渴”、“举棋不定”、“刻舟求剑”,也用由具体并列的词组成的词语指称概括意义。如“锅碗瓢盆”泛指一切厨具;“吹拉弹唱”指所有戏曲音乐活动;“红男绿女”指那些身着盛装的人们。[5]这种高频使用形象词汇现象在英语中却不常见。难怪乎有人将“拖某人的后腿”接译为“pullone’sleg”。三、句法中国人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概念,也使语句的意义高度依靠上下文关系,突出句子在篇章中与上下文或语境的联系,从而施事主体(即主语)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而不被视为句子构造的主要成分,以致常被省略。[6](P454)在句法层面,整体性与个体性汉英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结构、语序、语态、时态等方面。(一)句子结构整体性与个体性思维体现在句子结构上主要是汉语句子成分的不完整性与英语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差别。汉语的高语境特征决定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较少用联接词,依赖上下文可得出整体语意。英语却是低语境,主要依赖联接词将各种关系联接起来。汉语中“你来,我走”依赖语境可以有几种解释,而英语中要么写为“Ifyoucome,I’llgo.”或者是“Whenyoucome,I’llgo.”汉语注重主题,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题+述题。主题总是位于句首,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述题紧接主题,是对主题的具体阐述。而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语+谓语。西方文化中“天人分离”、“人为大”的宇宙观致使英语句子中不能没有主语。[7]汉语中“音乐(你)听不听?”以主题为开端,主语“你”可以省略;而在英语中就必须首先想到主语“你”。(Doyoulistentothemusic?)(二)句式汉语重意义,而英语重形式。所以,英语的句式较汉语多样。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常会出现句式单一的问题。根据对南京师范大学一期中考试英语作文作的一项调查报告,发现简单句约占57.2%,复合句约占29.1%,两者相差28.1个百分点,而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文章中这个比例两者的差仅为8.7个百分点。[8](P62)(三)语序英语的顺序一般为先有主题再有阐述,或先有主题再有语境,而汉语的顺序是先有语境,最后才是主题。汉语的此种结构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整体关联的思维形态。[9](P39)从文化属性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时间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是空间的。汉语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汉语的句式结构折射出“天—地—人”三才的单一农耕社会的缩影,天即时,为大;地即空,次之;人乃天生地养,置后。我国古人认为,人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部分,天地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状语语序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动词(如“我们每天早上在教室里读书。”),这种语序受“整体性”影响是不能随便调换的;而英语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语序呈句尾开放式,比较灵活。英语的句式结构则表现出“人—地—天”,“人”为大,“地”次之,“天”置后,人征服自然的混合制经济社会的特征。英语状语的语序一般是:动词—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7](如“Wedoreadintheclassroomeverymorning.”)。复合句中汉语按时间、事理、因果先后顺序表达,往往会将从句前置,体现了汉民族辩证思维、综合分析的特点。而英语句序遵循一定的句法规则,侧重空间维度。从语法角度讲,英语复合句中主句与从句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无论主句还是从句在先都不失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从英语行文的逻辑事理上看,常常是果在前,因在后,将主要信息置于句首,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特点,开门见山,主次分明。如果用修辞来分析的话,英语句式多为掉尾句,而汉语句式则为圆周句。圆周句的特点就是直到句子结束,听话人或读者才明白句子的意思;而掉尾句则是主要信息在先,这恰恰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与英语思维的个体性特征。(四)时态与语态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抗争”、“征服自然”,英语句子的句式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词的形态变化。在英语中,时态、语态、强调、虚拟等都需要动词变化。汉语没有屈折变化,靠读者或听者领悟其中之意。汉语不如英语有明显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时态的划分。《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中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7]在基督教的线形时间观念影响下,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充分地意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将重点放在将来”。[10](P136)英语中从句是一般现在时,主句就一定要用一般将来时。汉语的语态也常采用主动的方式。如“饭做好了”“我要去理发”等主动表达被动的句子,而英语中除了习惯,如“Thisbooksellsgoodrecently.”一般都有确定的主被动规定用法。(五)关联词使用汉语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意念,注重语流的整体感;喜欢整体匀称,词语和句式往往成双成对,富于均衡美与节奏美,追求音节对称整齐、词语对仗工整、表达方式注重整体性,有助于整体领悟。[11]这种注重语言和谐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英语使用中得益不少,有相当多是语言的正迁移。但在关联词语使用上,英汉却存在显著差别。英语关联词往往都是单个出现表达一个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在英语中只需要说一个则已,两个同时出现则属于错误。四、语篇语篇层面最能反映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组织上表现为汉语语篇通常呈“螺旋型”思维逻辑,重“意合”,汉语语篇的结构通常有起、承、转、合;而英语语篇通常呈“直线式”思维逻辑,重“形合”。英语语篇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导入、主题、支撑、结论。[12](P52)(一)主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篇主题直接突现,而英语却直截了当,先说明主题。汉语注重主客观之间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靠读者的“悟性”整体把握去理解作者的意图。与之相反,英语开门见山,主题总在段首或文章开头出现。(二)衔接手段汉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为隐性衔接(implicitcohesion),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整体效果,富于领悟空间。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语篇的优劣与否主要取决于语义要表达的整体效果,而非形式上的衔接与否。英语逻辑严密,语法结构紧凑,在篇章中注重衔接手段的运用,如照应、替代、省略、排比结构,词语之间的同现、复现关系,使用逻辑连接语等手段。英语注重显性衔接(explicitco2hesion),采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连接词,以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虽然句中有句,繁复多变,犹如“参天大树”,但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法和意义协调一致。[11](三)语义连贯性衔接是语篇中的句际关系,属于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而连贯是通过句际的语义关系和功能关系实现的,属于语篇的深层语义问题。有人发现中国人在写英语文章时,有的篇章在表层上是衔接的,不乏衔接词,但在深层意义上却不连贯。[13](P83-86)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整体性汉语思维。“汉语行世间文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全文形散而神不散。在意念之中突出整体,给读者留下感悟空间”。[11](P3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