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方舟”以色列以色列建国《独立宣言》中写着: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惜代价解救每一个被俘士兵、长途奔袭穿越敌国解救人质、为外裔犹太人提供庇护,直至全球抓捕纳粹战犯、暗杀威胁国民的恐怖分子。建国63年,以色列一直全力守护这一承诺。犹太人曾经在地中海东南岸生活了千年。在经历繁荣后,犹太文明逐渐衰落,犹太人也遭到驱逐。由于政治地位的缺乏和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散居各国的犹太人一直受到排犹、反犹活动的威胁。在希特勒执政的纳粹德国,欧洲反犹主义浪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施行种族清洗,近600万犹太人遭到屠杀。图为二战时期被关押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犹太人。数个世纪以来,诸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回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聚集了60万犹太居民。1948年,以色列在战火中宣布独立建国,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以色列将保护每一个犹太人的生命立为国家的核心价值。图为1946年5月1日,一批犹太人乘坐法国运输船抵达巴勒斯坦海法市,开始新的生活。从建国至今,以色列追捕纳粹分子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止。据统计,仅国际犹太人权组织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就曾将1100多名纳粹战犯送上法庭。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将纳粹头子阿道夫·艾希曼擒获。艾希曼是纳粹时期屠杀600万犹太人的主要策划人和执行者。图为1961年4月11日,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一座法庭内,坐在防弹玻璃后接受审判。1年后,艾希曼被判处绞刑,他也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判死刑的案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由来已久,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以来,由于土地和宗教产生的冲突从未停止过。1972年9月5日,正值第2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恐怖分子闯入慕尼黑奥运村以色列选手驻地,当场杀害了2名代表团成员,并将另外9名成员扣为人质。随后,恐怖分子发表声明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以色列方面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不能让这次妥协导致全世界的犹太人陷入危险之中。图为9月5日,一名恐怖分子走出关押人质的房间,在阳台上观察现场情况。以色列向联邦德国政府申请派遣一个以色列警方的特别行动小组,但遭到了当局的拒绝。9月5日上午,联邦德国警方化装成运动员,试图潜入扣押以色列运动员的公寓。但其行动被电视直播画面泄露,解救宣告失败。经过谈判,警方同意用两架直升机将恐怖分子和人质运往空军基地,并送他们离境前往埃及。9月5日晚10点半,恐怖分子抵达机场。埋伏在机场的德国狙击手与恐怖分子展开了混战。由于对恐怖分子人数估计不足和装备落后,营救计划完全失控。最后,逃脱无望的恐怖分子用手榴弹引爆了一架直升机,并将另一架直升机中的5名人质射杀。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而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遇难。图为一名联邦德国军官查看被炸毁的直升机。慕尼黑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哀悼。时任以色列总理歌达·梅尔决定向黑色九月组织成员实行长期的报复行动。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开展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项秘密报复活动:“上帝的惩罚”。图为1972年9月7日,遇难运动员的亲属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机场接收遇难者遗体。从1972年至1981年的9年时间里,以色列特工共暗杀了11名曾策划或参与慕尼黑惨案的黑色九月成员。同时,以色列开始组建能够执行各种任务的特种部队,以便再次遇到劫持事件时,可以保障自己国民的生命安全。图为1972年12月13日,一队以色列特警在射击场进行射击训练。1976年6月27日,8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与2名德国恐怖组织成员将一架原本飞往巴黎的客机劫持至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劫机者释放了大多数人质,只留下了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劫机者提出了释放关押在以色列的40名巴勒斯坦人和其他13名在别国被拘的恐怖活动嫌犯的要求。在多次尝试通过政治途径营救人质无望后,以色列决定采取武力手段来营救人质。图为1994年,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旧航站楼,1976年行动中的弹孔仍在。7月3日,以色列派出4架空军运输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秘密长途奔袭。飞机编队关闭了无线电,通过超低空飞行秘密穿过多个敌对国家,经过4000多公里跋涉,在午夜降落在恩德培机场。以色列特种部队冒充高级领导人车队快速接近关押人质的航站楼,开始武装解救。行动中,军方征用以色列市民的一辆白色奔驰,漆成黑色以冒充乌干达总统的座驾接近候机楼。事后这辆奔驰车又被漆回原色归原。从第1架以色列飞机落地到返航的最后1架以色列飞机起飞,这次奇袭前后只持续了53分钟,7名劫机者被击毙,103名人质中3人死亡。本次行动中以色列军队唯一的阵亡者是地面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以色列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哥哥)。这一行动,被认为是以色列对于“生命高于一切”这一信念的最好诠释。图为1976年7月4日,被解救的以色列籍人质乘坐运输机返回国内。以色列将自己视为世界犹太人的保护者和代言人,认为任何国家的犹太人,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困难,也不管需要花多大代价,以色列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根据《回归法》,犹太人以及有犹太父母或祖父母者,以及他们的配偶,均有权定居以色列并获得公民身份。目前,大约有超过12万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法拉沙人,来到埃塞俄比亚的以色列支派的后裔)定居以色列。图为2007年3月,从家乡村庄来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等候获得迁往以色列资格的法拉沙人。1974年,埃塞俄比亚政局动荡,灾荒接连发生,大批法拉沙人背井离乡逃往国外避难。这时,以色列以“人道主义援救”的名义,开始接收法拉沙人移民。在以后的10年间,约有8000法拉沙人移居以色列。1985年,以色列实施代号为“摩西行动”的移民计划,将约7000名法拉沙人空运到以色列。由于情报泄露,阿拉伯国家施压,“摩西行动”未能继续实施,1.5万名法拉沙人未能离开埃塞俄比亚,大量法拉沙人与亲人两地分居。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亚政权濒临垮塌,以色列政府和犹太组织决定把在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空运回以色列,以助他们躲避内乱及重返以色列。“所罗门行动”由官方直接拨款1亿美元,向以色列航空公司租用34架大型客机,在短短36小时之内马不停蹄地把埃塞俄比亚境内14324名法拉沙人接运到以色列。而一架飞机一次性运载1122人也打破了航空运输记录。图为为了尽可能多地提高运量,参与运输的客机被拆除了所有座椅。图为1991年5月24日,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一名失明的法拉沙老人被同族的年轻人背下飞机,等待大巴将他们送去移民中心。为使定居以色列的法拉沙人融入以色列主流社会,以色列政府先把他们安置在移民中心,让他们学习希伯来语及一些社会技能,然后再把他们安排到以色列各地,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成为社会一部分。仅教育开支一项,以色列就付出了数十亿美元。1990年前后,受苏联解体影响,大批苏联裔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以色列再次派出专机迎接前来定居的犹太人。大量的法拉沙移民和前苏联犹太移民的到来,使得以色列人口在短短3年间增加了10%。与法拉沙人不同,1989年以后移居以色列的苏联犹太人中,有近万名科学家和5万名工程师,其中许多人立即在以色列找到了能发挥专长的工作。大量的外裔移民并没有成为以色列政府的负担,相反,以色列的人均消费率和GNP的增长率分别从1982-1986年的2.4%和3.0%增长到1993-1997年的3.7%和4.9%。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强敌四立的外部环境,使以色列人不得不采取全民义务兵役制。凡18—29岁的男性公民,无特殊情况均应服兵役。同时,以色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妇女必须服兵役的国家,犹太女性满18岁后必须服役21个月。图为2010年12月14日,一名以色列女性士兵在以色列埃及边境执行任务。由于人人参军,当一名以国官兵被俘,就形成一种在其他国家罕见的政治压力。同时,以军非常珍视每个军人的生命,指挥官总是尽可能考虑士兵的安全,哪怕是尸体也要千方百计地抢回。2004年1月29日,以色列用包括真主党高级成员奥贝德和迪拉尼在内的436名阿拉伯囚犯,换回了被俘的以色列退役上校坦内鲍姆,并同时换回3名以军士兵的遗骸。在过去30年,以色列为换回16名被扣押的战俘,已经释放大约7000名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俘。2006年6月25日,在巴勒斯坦军队的一次越界突袭中,年仅19岁的以色列国防军装甲兵团下士沙利特被俘。沙利特被俘后,其父母曾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住了1年多,称只要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数万志愿者向路人分发呼吁解救沙利特的贴纸,以及象征“平安回家”的黄色丝带。图为2009年11月23日,2名以色列妇女坐在沙利特父母在以色列国会大厦门口搭建的帐篷前。帐篷上方的数字代表沙利特被俘1247天。为营救沙利特,以军2005年从6月28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展开代号为“夏雨”的军事行动,并一度抓捕了包括巴内阁部长和立法委员在内的60多名哈马斯官员,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哈马斯坚称不会释放被俘士兵,并借此向以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用沙利特换取被以关押的1000名巴勒斯坦人并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2009年10月2日,以色列释放了19名巴勒斯坦女囚犯,同哈马斯交换获得一段关于沙利特近况的一分钟视频录像。图为2009年12月21日,在一次以色列民众的抗议活动中,沙利特的人形画板被摆放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官邸门口。在埃及和德国等多方的斡旋下,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了多次间接谈判。最后,经过艰苦的谈判,2011年10月11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终于就释放战俘问题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将释放1027名关押在以监狱内的巴勒斯坦人,以换取被哈马斯俘获的以军士兵沙利特。图为2011年10月18日,沙利特在被俘5年后终于回到以色列,与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本尼·甘茨拥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右一)也到场迎接。一次骚乱之后,民众将以色列军队投掷的催泪瓦斯弹壳摆放成和平符号。建国63年,尽管周遭战事不断,从未获得过真正和平的以色列,却以一个大国姿态赋予了国民应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