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刘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何为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研究的立场问题:赞颂,还是批判性反思?“这个社会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维系在科学与技术进步全速前进的快车上,但是却从未以同样的速度发展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批判性和自我反思。”────温纳导论:STSHandbookof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科学技术论手册》(1995))主要内容一总论1STS:回顾与展望二理论与方法2科学动力学的四种模型3成长中的STS4“性别与科学”的起源、历史与政治5科学论的理论景观三科学与技术文化6科学与其他本土知识体系7实验室研究8工程研究9女权主义技术理论10女性与科学职业Handbookof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科学技术论手册》(1995))主要内容四建构技术11技术的社会历史研究12从“影响”到社会过程13科学论与机器智能14人类基因组计划五科学技术的传播15话语、修辞学与反思性16科学与传媒17公众理解科学Handbookof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科学技术论手册》(1995))主要内容六科学、技术和争论18科学的边界19科学争论20环境对科学论的挑战21作为知识财产的科学22科学知识、争论与公共决策七科学、技术与国家23科学、政府与知识政治学24同一种意义上的政治学25科技政策议程的演变26科学、技术与军事27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28全球化、国际关系中的科学技术专论一: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科普)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A专业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传播0同行交流B公众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外的科学传播1传统科普2公众理解科学3有反省的科学传播8“科普”一词的由来“科普,作为中文的专有名词,在1949年以前并没有出现过。自1950年起,它是“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简称。大约从1956年前后开始,“科普”作为“科学普及”的缩略语,逐渐从口头词语变为非规范的文字语词,并在1979年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终于成为规范化的专有名词。”(樊洪业,2004-1-9)9“传统科普”的特点•“第一,科普理念,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中衍生出来的。•第二,科普对象,定位于工农兵。•第三,科普方针,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第四,科普体制,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一元化组织结构。”(樊洪业,2004-1-9)•后续延伸添加的含义:注重知识,现代化需求,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反愚昧。。。。。。。。。何为“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的意思是外行对科学事务的理解.这当然不是指全面理解所有科学分支.不过可能含有对科学方法的性质,包括对假说的实验检验的理解.也可能包括对当下科学进展及其含义的意识.公众理解科学已成为科学共同体及其代理人(例如科学作家、科学馆、科学项目组织者)以增进上述理解为目的对全体公众开展的所有形式的外展活动的代名词。有时更完整地表述为“公众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科学与社会: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1999-2000年度第三报告》何为“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之产生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公众对科学和医学权威开始出现怀疑。当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与商业紧密联系时,部分公众就变得更加怀疑。从前他们担心科学因为某种内在的动力学--某种不计后果地追求控制自然的能力--而正危及他们;今天他们担心科学家与大企业共谋--为追逐利润而搞坏世界.皮克斯通:《认识方式》何为“公众理解科学”一项对英国报纸中科学新闻的研究表明:在科学新闻中涉及科学活动的收益与风险的比例20世纪60年代结束时,收益仍是主导,但关于风险的话题急剧增长。1970年后,风险和收益的报道几乎对等。在英国某些领域和某些用途(尤其是人类健康)的科学受到公众信任和赞扬,而其他科学和科学家却得到极低的评价(尤其是对那些与政府或工业有联系的科学以及不能明显带来利益的科学的态度是否定的)。疫苗的例子何为“公众理解科学”如果公众能够更多地理解科学院的范围和局限性,更多地了解科学的成就和科学的方法,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加美好或更有所不同呢?本报告的基本论点是,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这是事关全英国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这些长期目标,就要求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一项投资……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1985)“缺失模型”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公众缺少科学知识,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缺失模型认为,生活在复杂的科学技术文明中的人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水平。政府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参与政治,实业家们需要具备技术素养的劳动力加入到他们的生产大军,科学家们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素质的公众支持他们的工作……“缺失模型”缺失模型所关注的,是公众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以及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其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其对科学的“态度”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这一模型还隐含了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的潜在假定。在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中,这是早期的一种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型。“缺失模型”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0世纪的历史表明,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并不必然地增强对科学的支持。恰恰相反,传播给公众的信息越多,就会使公众了解更多的证据,证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决策与科学解释中的不确定性与可变性是如影相随。”《在理解与信赖之间》“缺失模型”两个英国的案例:1,英国的坎布里亚羊事件2,生物技术:疯牛病、转基因食品……“内省模型”因而,就出现了像“民主模型”、“参与模型”等对缺失模型的替代,不过,在其替代模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内省模型”。科学表现出内省性的缺乏,而这种内省性却在一向被认为缺少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强烈表现出来了。对公众的内省做分析,发现科学本身缺少公众具备的内省:科学没有对自身内省;没有考虑公众具有自己的知识。科学缺乏这样一种内省的结果就是科学丧失了公众的信任。相关概念:地方性知识缺失模型有些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科普概念。这种模式背后存在着下述观点或假设:1科学事业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使一般公众难于理解,比如1919年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因此,为使科学成就更符合公众的利益,需要能在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架起桥梁,并把前者的思想传播给后者。3科学传播的媒介是通过语言翻译的隐喻进行的。所以科学传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第三者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描绘出纯粹的科学事件。按这种观点,科学的公众传播过程是在科学流程结束之处开始的。现在,这些传统的假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摒弃,科学传播是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过程,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明。三种模型的变迁(1)传统科普traditionalsciencepopularization:中心广播:自上而下命令、教导,“知”与“信”中强调“信”。(2)公众理解科学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欠缺模型:自上而下教育与公关,“知”与“信”并重。(3)有反思的科学传播Reflectivesciencecommunication:民主模型,与境进路:公民义务教育,协商,强调“知”和“质疑”。科学传播立场的多元化模型及其对应的立场中国的科普历史与现状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概念的引进对科普的多元化的现代理解新的动向:共识会议----双向交流和沟通从理论背景上讲,国外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在其演变中,有从“缺失模型”向其他模型(如民主模型、对话模型)等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一个新动向,是科学家(科技政策决策者)与公众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在实践上,有实际操作的现成模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共识会议(ConsensusConference)。“共识会议”一、“共识会议”产生的背景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在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开始探索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理想存在方式,并意识到要让公众参与到这种探索中来。按照这种理念,要求人们不再把公众看作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外行,而是看作从日常经验中获得了对科学技术产物的独到理解的群体。一个普及高等教育,实行民主制度的现代国家,必须让公众参与到关于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讨论中来,这是确保科技政策的合理性,获得国民对政策的支持的必要条件。1987年,丹麦技术委员会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新工具——共识会议(ConsensusConference)。自1994年英国开展共识会议以来,国际上对于共识会议的兴趣越来越高。很快地,共识会议得到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荷兰、挪威、瑞士、德国、英国、奥地利等的广泛学习和借鉴。大约九年后,共识会议又开始被移植到欧洲以外的不少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丹麦共识会议的组织程序与特点丹麦技术委员会对共识会议的定义:“共识会议是一种公众参与、并使公众在科学技术问题或相关问题领域的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方法。”至2002年世界各国举办的共识会议地区国家次数议题与年代欧洲31丹麦19工农业中的基因技术(1987);食品辐射(1989);人类基因组拼图(1989);空气污染(1990);教育技术(1991);基因改造的动物(1992);私人汽车的未来(1993);不育(1993);电子身份证(1994);传输中的信息技术(1994);农业中的综合产品(1994);食物与环境中化学制品的限制使用(1995);基因治疗(1995);消费与环境(1997);电视工作方式(1997);公民食品政策(1998);渔业的未来(1998);基因改良食品(1999);噪音与技术(2000)瑞士3国家电政策(1998);基因工程与食品(1999);移植医学(2000)荷兰2基因改良动物(1993);人类遗传学研究(1995)英国2基因改良食品(1994);放射性废物管理(1999)挪威2基因改良食品(1996);疗养院敏速反应房间技术(2000)法国1基因改良食品(1998)称为“公民会议”德国1基因测试公民会议(2001)奥地利1上层空气中的臭氧(1997)亚洲日本3基因治疗(1998);高等信息社会(1999);基因改良食品(2000)南韩2基因改良食品的安全与道德(1998);无性系化(Sept.1999)美洲美国2电信与民主的未来(1997);基因工程食品(2002)阿根廷1基因改良食品(2000);人类基因组计划(2001).其他新西兰3植物生物技术(1996);植物生物技术(1999);生物技术有害物质控制(1999)澳大利亚1食物链中的基因技术(1999)以色列1未来运输(2000)问题讨论: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传统看法从共识会议看国内类似趋势:圆明园听证会?转基因食品:中国版的共识会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而且,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就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一项中国的实验:“科学在社区”InNovember15th2008年11月15日,北京,西城区街道,德胜社区“科学在社区2008”活动主题:转基因食品.“ScienceinCommunity”组织者: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伦理中心协办者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