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贯彻十八大精神,修订《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2013.09一、《自然辩证法概论》原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说明三、《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要点一、《自然辩证法概论》原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绪论(1学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思维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束语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说明本次修改是十八大“后,按照教育部要求在2012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保持原教学大纲的体系结构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修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1.着重体现和增加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将十八大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2.针对教学大纲使用一年来给有关院校的反馈,特别是今年3月教育部社科司在各地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以及今年4月在合肥召开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三、《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要点《绪论》部分1、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中,更加强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概括总结,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2、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中国自然辩证法突出了其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在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的第三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增加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思想为增加内容的核心指导。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2)在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二目“人工自然观”和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增加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这一思想。主要指出了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和谐、不可持续的方面,因此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在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增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他们看来,大工业出现以前,科学发展以生产和技术为前导,“科学—技术—生产”间突出的是“生产→技术→科学”的作用关系,“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而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发现成为了技术发展的基础,“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这时,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的作用关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在第二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一目“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增加了“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强调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3、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在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思考具有优点,哪些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际学界特别提倡的思维方法。它的特点是探究和提出探究性问题。强调创新不仅需要创造思维——也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检验其创新过程的思考是否可行、科学。所以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里是互补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增加了第四部分:思维的批判性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批判性思考的最重要技巧之一,即提问探索性问题。非批判性思考在别人陈述想法和观点时,常常会轻易接受,不加思索;而批判性思考则会质疑这些陈述和观点的准确性,追问这些陈述和观点背后隐藏的涵义,扩展这些问题的广度。强调——思维的批判性,要求研究者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概括——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研究结论和我们研究的过程做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述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修改较多,具体修改如下:一是节的标题变动;二是某些目的标题以及目以下四级标题和相关内容的变动;三是增加和减少了某些内容。(一)节的标题变动如:原先的第一节标题“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改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便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标题风格一致。(二)目及以下四级标题的变动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二)增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使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二)科研组织的特征(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二)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三)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五)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一)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二)从专家治国到公众参与(三)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原来目以及四级标题修改后的目以及四级标题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一)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论(三)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三)增加和减少某些内容1、增加内容——如:第一节增加了国外相关学者提出的未来社会发展理论,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