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改“桂阳”带来的历史谜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郴”改“桂阳”带来的历史谜云肖落落当史料记载“XX,桂阳人也”,我们却不敢断言此“桂阳”就是今天的桂阳。秦、汉改朝换代之后,“郴”便被称为“桂阳”。而且“桂阳”自汉代创建以来,至今共有五个地方先后沿用过此称号。秦王朝虽疆域广阔,而其存在的历史却如弹指之间,转眼即逝。从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至楚汉争雄、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郴地因远离中原而未受战火洗礼。秦、汉改朝换代之后,“郴”便被称为“桂阳”。“桂阳”自汉代创建以来,至今共有五个地方先后沿用过此称号。它们是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西汉初桂阳郡治所在)、湖南省耒阳市(王莽时期将桂阳郡治迁至此处,改称南平郡)、广东省连州市(西汉初为桂阳郡之桂阳县)、湖南省桂阳县(隋末始建,称平阳县,北宋初为桂阳监治所在)、湖南省汝城县(东晋始建汝城县,北宋初为避宋太宗讳改桂阳县,民国时方改回汝城县)。“桂阳”之建制此起彼落,有一段时期,全国多个“桂阳”同时存在,令人眼花缭乱,也为后世带来了争议。如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史称为桂阳人,到底是哪方桂阳人?三国时赵云智取桂阳郡是取耒阳?郴州?还是今桂阳县?唐代名相刘瞻的出生地,至今郴州与连州仍争论不休。要为史载的“XX,桂阳人也”寻根,都需详细了解各朝“桂阳”建制历史、知道桂阳所在,才不至于闹笑话。自存史以来,各地争历史文化名人风气未歇。而对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我们也只能以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的一副名联应付了:“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以有限的史料为触角,我们尽可能地拨开历史云雾。“桂阳”的来由“郴”被改为桂阳,其原由是:“桂水所出,因以名之”。然而,汉代桂阳郡有两条流向相反的桂水。其一是:南桂水,即今连江。源自连州上驿山,流经连州、阳山,至英德连江口注入北江。《山海经》谓之湟水,《史记》、《汉书》谓之汇水。其二是:北桂水,即今舂陵水。其主干源出蓝山县南风坳,旧志称舜水;另一源头出自连州界,旧志称岿水,亦称毛俊水。舜、岿二水在蓝山境内合流后,经嘉禾、桂阳、常宁等县,于衡南入湘江。旧郴县被称为“桂阳”是按照《汉书·地理志》的说法:“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而命名,这里的“桂水”自然指的是北桂水舂陵江了。按照“山南水北为阳”这一中国传统的命名方式,郴州“桂阳”因地制名自然成立。而连州是南桂水所出,被命名为“桂阳县”也有道理。至于“郴”为什么会被改名,这就是中国改朝换代最独特的政治现象了。每逢政权更叠,统治者都喜欢在更改地名上大做文章。我想,此举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前朝百姓恋旧,首先从地名上就抹去前朝记忆;二是显示新朝气象,以示始创之功。秦始皇改“菻”为“郴”、汉高祖改“郴”为“桂阳”、王莽又将之改为“宣风”都是首创。不过,秦以后的统治者再无“造字”魄力。郴州称桂阳县时间析疑桂阳郡何时建郡,国史无考,地方史如《万历郴州志》记载:“高帝五年(前202年),分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11县”,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其一:五岭山脉之南的桂阳(连州)、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都在南越王赵佗的掌控中。其二:此时,汉高祖刘邦刚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封吴芮为长沙王,辖原秦时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此时方为安抚功分封之际,又需依靠吴芮的力量对抗南越国,故不可能将长沙国之南析为桂阳郡。汉高祖五年,刘邦正与项羽在垓下酣战,双方难解难分。直到本年十二月项羽战败,在乌江自刎身亡,楚地归汉,汉高祖刘邦才封赏天下。据《汉书》记载,六年春正月汉高祖“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也就是说,秦时的长沙郡(含汉时桂阳郡、武陵郡),都归长沙国王吴芮统管。《史记·南越列传》也记载了南越王赵佗乘中原战事方酣之际,在阳山(阳山关,今骑田岭处)、横浦、湟溪(今连州)聚兵自守,同时趁乱拿下了桂林、象郡。汉高祖给吴芮的长沙国封地,包含了赵佗所有的地盘,可以理解为:刘邦故意制造长沙王吴芮与南越王赵佗的矛盾,而将赵佗控制的地盘虚封给吴芮,使吴、赵两家相争,从中渔利。广东连州等地,此时尚属南越国赵佗的辖地之中,不可能被汉高祖“始置桂阳郡”。清代学者顾祖禹之《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认为:桂阳郡是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6年),除长沙国为长沙郡,同时分长沙国之南为桂阳郡。至景帝二年,又恢复长沙国,此时的长沙国已不再管辖桂阳。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同时存在,郡、国分治,郡是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治理,国则由诸侯王治理。从长沙国中分出桂阳郡,是汉王朝对诸侯国不放心的结果,汉初共立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其中有七个不久即被灭族。长沙王吴芮是仅存的一支,究其原因就是效忠朝廷表现突出,甚至对自己的封地被削也表现得“满不在乎”,让汉王朝随意封给刘姓皇室。景帝至武帝时期,为了使中央政权不受诸侯王威胁,强行推出“削番”、“推恩令”政策,才逐渐将诸侯国支解、划小。连州称桂阳县时间析疑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称:“郴,桂阳县”,若桂阳县即是指连州,那就让人摸不清头脑了。如此,“郴”地在湘江之上游的地理概念都可以推翻了。因此,《说文》这一段含混的话被人解释为:“郴,桂阳郡之属县。”笔者认为,《说文》本意应该偏向于认为:“郴”即是“桂阳县”,因为此时“郴”已无人称呼。汉至南北朝时期,史册罕见“郴”字就是这个原因。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郴,旧县也,桂县郡治也。”《水经注》用“旧县”二字,说明当时已不称“郴县”。南北朝时期之梁武帝天监六年初置“郴县”,也说明此时“郴县”已无建制。广东连州有地方志史料称:连州称“桂阳县”始于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此时,如果连州已称“桂阳县”,《说文》这段解释也确实会让人误解。我们看看高帝五年发生过什么事?据《资治通鉴·汉纪五》记载:高后四年冬,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五年春,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败数县而去。也就是说,此时汉王朝在公元前184年对南越国进行了“经济制裁”、“贸易禁运”,南越王赵佗称帝(公元前183年),发兵攻打长沙国。此时,桂阳郡尚未建制,故称攻“长沙”。同年十月,汉王朝派遣大将军周灶攻击南越,军队受阻于阳山关(今骑田岭处),因汉军无法适应岭南气候,军中流行瘟疫,不能越岭,无功而返。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13年,南越国发生内乱,内乱中汉朝使节被杀害。至武帝元鼎5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出兵十万,分四路大军分别从桂阳、零陵、豫章、夜郎再次攻打南越,至元鼎6年冬(前111年),南越平定。随后,汉武帝废除南越国,改立为九郡。至此,汉王朝与南越国之间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军事对峙宣告结束。连州称桂阳县,应该发生在这一段时间。连州称“桂阳县”原因浅析在桂阳郡内又置一桂阳县,地址却不在郡治,而在今日广东省连州市,这种行政建制十分让人费解。由于缺乏史料,这种现象只有作如下猜测:汉高祖分封吴芮长沙王后,长沙国与南越国边界经常有军事冲突。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王赵佗称帝,起兵攻打长沙国,对付南越国有两支军事力量,一是长沙国的地方军,一是汉朝派来的中央军。中央军是进攻南越的主力部队,驻扎今郴州与连州一带,也称“桂阳”军。根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显示,长沙国的防区南界有“徐都尉”的两支军队和另一支军队,部署于长沙国和南越国交界的山脊北侧,组成汉军前沿第一线;“周都尉”的军队和另一支“徐都尉”的军队设在山背面的三条大谷内,距离一线部队约15-20里,组成汉军第二线兵力。《驻军图》还显示,长沙防区前沿及与友邻的“桂阳军”防区交接处均设有“封”,即烽燧点,以便警戒与联络沟通。总的来看,长沙国南面的防区纵深达50多公里,面宽40多公里,防区正是《汉书》所载西汉长沙国与南越国的“犬牙相入”地域。《驻军图》正好说明汉军不能越岭,南越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形成军事对峙。连州在汉以前无建制,而在西汉中央政府与南越的对峙过程中,此地为军事要塞,驻有重兵——“桂阳军”。因此,连州被称为“桂阳县”。随后,汉王朝实行了“削番”政策,郴州一带有大量中央军驻防,拆长沙国之南为“桂阳郡”归中央直辖也顺理成章。南越国被平定之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汉王朝将桂阳郡的首府移至郴州,也称“桂阳县”(毕竟连州建县时间不长,太偏僻),而连州仍称“桂阳县”未改。桂阳由此分大小,连州之“桂阳”也称“小桂阳”。“桂阳”事件之谜汉代典籍自《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之后,绝少再见到“郴”字,究其原因就是“郴”已被桂阳郡所取代。关于古桂阳,我们需了解一些基本概念:自南朝天监年,才重新启用秦时旧名“郴”,此前均称“桂阳”。如葛洪所著《神仙传》称:“苏耽者,桂阳人”,此“桂阳”一定是指郡治所在的郴州;如说三国时,赵子龙智取桂阳,即是取“桂阳城”——郴州。桂阳郡郡治在郴,郡守及官僚机构都在郴城,攻占桂阳县(连州)并无意义,而攻下郡治所在即可称取“桂阳”。古人于郡县同治,往往只书郡名。而汉时著作如言:“某某,桂阳县人”,则有可能是连州桂阳。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