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经济持续了30年的高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这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的结构不合理,现有农村公共物品维护力度不够等。产生以上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税费改革激化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矛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过于单一,不完善的监管机制,农村民主机制的不健全等。因此,需要发挥多重主体作用,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决策机制,保证投入资金有效使用。[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制度创新我国持续30年的经济高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过程,同时也是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快速拉大的过程。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制度安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过去几十年来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这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是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焦点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农村公共物品投资问题研究,将有助于实现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公共物品维护力度不够最近几年,国家在“三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但是在政策或者是相关的指令下达后,后续的执行、维护力度明显不够。例如与农业科研密切相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它直接决定农业技术成果的运用,同样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美国在l9世纪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就由政府主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今仍为构成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我国农业、农村领域各项改革的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由于维护力度不够,“网破、线断、人散”便自然成为令人尴尬的现实,因此,重塑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迫在眉睫。综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现有农村公共物品维护力度不够等等。(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方面,我们国家的供给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农业科研方面,樊胜根等(2002)进行的研究表明,农业科研投入对农村GDP的回报率在我国沿海、中部和西部分别达到8.60、10.02和12.69元,平均回报率为9.59元,分别高于道路投入、教育投入、电话投入、灌溉投入、电力投入等。可见农业科研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重要性。我国当前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不足,主要问题并不是资金投入不足和研究人员较少,而是研究与实践的脱节,这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浪费,而且极大降低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单一,主要是各级政府。因为公共物品的分类不同,属性不同,它的供给主体也会有所差异。但在实际中,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上的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主体较为混乱,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物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承担;本来应该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交由下级政府提供。这不仅与公共物品本身的属性不相符合,也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国家过度提取农业剩余转移支付给城市居民。实行“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由于实行的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因而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制度。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是城乡有别的差别性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我国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显现出二元特征,在这一体制下,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物品,居民免费消费纯公共物品、支付较低的费用享受准公共物品。城市公共物品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比如对于城市所需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来安排。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力成本则是由农民的义务劳动来补偿。农村社会的纯公共物品理应由政府来提供,但农民却成为真正的提供者。农民交了税却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纯公共物品。改革开放后这一体制虽然有了一定调整,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公共物品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解决,这样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数量就受到了很大约束。(三)、不完善的监管机制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责任网络尚未形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监管缺乏一个制度上的规定。无法形成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信息不准确、预算难控制、各主体之间无法沟通、运作体制无法可依、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十分严重。社会各界难以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筹措、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这些也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城乡统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构建(一)、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决策机制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决策制度长期来一直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往往据“考核指标”、“政绩”、“任期”的需要安排供给,而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农民无法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被排斥在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决策之外,无法体现其对公共物品的价值偏好。因此,需要创新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决策制度,建立一种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物品投资的机制,实现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二)、发挥多重主体作用、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不同的农村公共物品具备不同的经济学属性,因而,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应多元化。针对公共物品的垄断性、效益排他性及公平性的大小,不同的农村公共物品应由不同的主体去投资。在实现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投资导向功能,应逐步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通过法律条款规定财政支农投入份额及其递增比例。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私人投资主体的引导。应在政策理念上进一步消除对农村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