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一一、概念题1、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幼儿对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2、补偿说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补偿说认为,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3、联合游戏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比如他们可以交换材料,可以有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他们只是愿意在一起玩,而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4、恩物福禄贝尔为了保护和发展儿童的游戏能力,涉及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游戏教学体系,研制了一套游戏、作业材料。这套材料共有二十种,福禄贝尔称前十种材料是上帝恩赐给孩子的礼物,所以命名为“恩物”。5、场地空间密度较大的空间可增加运动的想象性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大以致无人际互动;较小空间能产生安静的社会性游戏和结构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小以致多身体攻击,因此要创设一个空间密度适中的有效空间。6、目标导向性的活动区这种区角安排目标很明确,材料的投放方式以层层递进的目标为依据,大都是有操作的规范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育要求,教师观察和指导的着眼点是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的。二、问答题1、试述传统游戏的现代意义。回答思路:传统游戏有哪些种类或形式?对儿童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在今天,传统游戏仍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见网上讲义中“中国古代的儿童游戏”这一部分的内容)2、试述游戏对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作用。学前儿童被认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最集中地体现为不断地“去自我中心化”。首先,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最好实践机会;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儿童能够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最后,游戏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玩伴关系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到同伴之间对共同的游戏背景的不同理解,产生行为或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这就迫使儿童经常进行相互之间的检查、比较、反省,在认识和理解他人的同时调整自己。游戏是有规则的,在经常受规则制约和裁判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儿童常常会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从而日益理解规则、尊重规则,逐步将自己的立场让位于规则,用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扮演角色使儿童得到了换位思考的机会,当他扮演他人的时候,自然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3、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四种类型的育儿方式,不同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4、从结构游戏的特征看结构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先明确结构游戏是什么及其特点,再回答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结构游戏的特征有三点:从材料上看,是各种材质且无形象意义的结构元件;从行为上看,是通过积搭、接插、螺旋、编织、捏造等多种操作形式的造型活动;从认知上看,是集感觉运动、空间知觉、判断推理和象征能力于一体的智慧体现。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非常突出。由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端,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对材料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解、组合认识事物,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的知识;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幼儿对事物具有精细的观察,学会在杂乱的无意义的材料中找到一定的模式,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结构游戏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手脑并用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应用题1、游戏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些需要,请举例说明。回答要点:游戏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实现儿童在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1)儿童确实在游戏中懂得了许多事情,获得了知识;(2)提高了动作技能,锻炼了身体;(3)学会分辨事物的差异,开发了智力;(4)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了交往和协调。所以游戏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例如:结构游戏与儿童美育、运动性游戏与儿童体育、装扮游戏与儿童德育、智力游戏与儿童智育。2、案例分析。分析要点:(1)该教师对游戏的理解——游戏有外在的功利的目的,把游戏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追求游戏的结果。(2)该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学科知识中心,看重游戏的认知功能。(3)教学游戏化,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探索行为,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可参照网上讲义中“我国幼儿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讨论”这一部分的内容。)模拟试题二一、概念题1、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将智力活动和娱乐形式巧妙结合起来的一种儿童益智游戏。它是拼图类的一种,源出宋代流行的“燕几”,由宋代学者黄长睿发明。初为“六几”,称“骰子桌”,后增加一几,合而为七,改名“七星”。后人受此启发,将其演化成更为复杂高级的智慧板作拼图游戏,即七巧板。通过游戏者巧用心智,可拼排出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深得教育者欣赏和儿童们喜爱的七巧板便在民间广泛流传,流传至今,并流传国外。在国外称七巧板为“唐图”。2、自发练习重复性行为是儿童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的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的经验的活动倾向,由于游戏中的许多尝试活动也是在重复中进行的,重复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儿童在重复中练习且巩固了原有的身体能力和发展水平。重复意味着一种练习,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重复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不仅在于巩固了他的旧有经验,而且每一次重复对他的发展还具有新的意义。3、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是假装的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4、游戏风格儿童在游戏中存在个别差异,这主要是指游戏风格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玩性重和玩性轻、以物理环境趋向和以社会环境取向、偏向装扮和偏向构型、爱探索和不爱探索。5、实践性游戏(待查)类似烹饪、木工等幼儿直接参与的实际操作游戏。6、目标导向性的活动区这种区角安排目标很明确,材料的投放方式以层层递进的目标为依据,大都是有操作的规范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育要求,教师观察和指导的着眼点是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的。二、问答题1、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回答要点: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要考虑空间大小、空间结构和区域功能等方面的要素。(1)空间大小:较大的空间可增加运动的想象性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大以致无人际互动;较小空间能产生安静的社会性游戏和结构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小以致多身体攻击,因此要创设一个空间密度适中的有效空间。(2)空间结构:将宽大的空间划分成较小的区域,比大型开放区更易产生高品质的游戏,这样可以降低粗暴行为发生,并增加在自由活动时合作性互动的机会。各种大小的区域空间对孩子的发展各有益处,所以,活动室的空间安排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区域空间的大小应该不同,二是活动区域的区隔物应当灵活,便于调整区域空间的大小。(3)区域功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领域或者学习的目标划分区域功能。有的区域功能可以固定,有些区域功能不必固定。可以根据活动类别的特性、活动材料的特性和孩子游戏与学习的需要,做出具体的安排。2、从结构游戏的特征看结构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先明确结构游戏是什么及其特点,再回答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结构游戏的特征有三点:从材料上看,是各种材质且无形象意义的结构元件;从行为上看,是通过积搭、接插、螺旋、编织、捏造等多种操作形式的造型活动;从认知上看,是集感觉运动、空间知觉、判断推理和象征能力于一体的智慧体现。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非常突出。由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端,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对材料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解、组合认识事物,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的知识;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幼儿对事物具有精细的观察,学会在杂乱的无意义的材料中找到一定的模式,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结构游戏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手脑并用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3、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补偿论”和“宣泄论”。补偿论表明,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会开汽车,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等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们的事,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宣泄论表明,游戏能排解并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正例如,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打他的仇恨发泄在娃娃身上,他给娃娃打针是为了克服自己打针时的紧张。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强迫重复”。在他看来,强迫重复是一种心理机制,它能使人应付各种创伤性事件。4、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历程,能够经常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孩子,就能很好地融入最初的社会关系,在与同伴的相处中获得一定的社会技能,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在亲子游戏中建立早期依恋关系;(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儿童的游戏社会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了一个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程,这是儿童社会性日益成熟的表现;(3)游戏的“去中心化”作用: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三、应用题1、谈谈对游戏与儿童发展、学习关系的认识。回答要点:(1)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从游戏与儿童动作发展、认知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四个方面来谈(参考网上讲义中“第四讲: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2)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有这么几种态度:对立论、同一论、相关论和统一论(参考网上讲义第三讲中“游戏与学和游戏与教”这一部分的内容)。2、运用创设游戏活动区的理论,设计中班游戏活动区方案(先阐述创设游戏活动区的理论,再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区方案)(1)创设游戏活动区的理论:可参见网上讲义中关于“活动区课程与游戏”这一部分的内容,尤其是应依据活动区的目标和功能地位。(2)设计方案(略)模拟题三一、概念题1、童谣一种没有乐谱,无作者考证,传唱于儿童之间的口头语言游戏。2、宣泄说宣泄说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游戏理论,它表明,游戏能排解并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正例如,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打他的仇恨发泄在娃娃身上,他给娃娃打针是为了克服自己打针时的紧张。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强迫重复”。在他看来,强迫重复是一种心理机制,它能使人应付各种创伤性事件。首先,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因为游戏使儿童避免了现实的紧张感,所以为儿童能够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冲动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其次,游戏也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因为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现实中常常受到来自成人社会的挫败,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中也常常有许多消极情绪体验,比如恐惧、伤心、愤怒、焦虑等。为了控制、排解这些体验,儿童便在游戏中通过重复那些引起消极体验的创伤性事件的某些环节,将消极的体验转嫁到同伴、娃娃或一个假想的对象身上,从被动的承受者变为主动的执行者,从而使痛苦的体验转化为愉快的体验。3、联合游戏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儿童一起进行的游戏,其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比如他们可以交换材料,可以有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在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