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9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上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如“两弹一星”、高产量杂交水稻、航天工程等。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新中国诞生后,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技振兴的伟大历程古代辉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近代落后◆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备受欺凌新中国振兴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秦山核电站内部大亚湾核电站(3)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概念(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4)导弹的研制成功:地空导弹洲际导弹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5)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朱光亚、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是邓稼先、“导弹之父”是钱学森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从事火箭导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筹划回国支援祖国建设,但受到美国当局阻挠,历时5年最后才于1955年回国。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此后,我国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投身到“两弹一星”制造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与中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精神的集中体现。知识拓展: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2、载人航天的发展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饥饿的女孩》(摄影者是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中国农民有这么一种说法:“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吗?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1930.9—):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1、袁隆平简介2、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1964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1)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代表国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2003年初,曙光推出了面向网格达到3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L。2003年,曙光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中石油、联想5万亿次“深腾6800”落户中科院、曙光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2)作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2、生物技术的发展:(1)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制:意义: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意义:到20世纪末,我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