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草案)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2013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二)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三门峡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湖滨区一个市辖区,灵宝市、义马市两个县级市,以及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三个县,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三门峡都市区的规划范围为陕灵盆地区域,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城关镇、大王镇、阳店镇、川口乡、尹庄镇、焦村镇、函谷关镇等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高铁站南片区和陕县城区、产业聚集区以及大王镇的部分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三)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本次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湖滨区,陕县大营镇、原店镇、张湾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汴乡、张茅乡,灵宝大王镇、阳店镇的全部行政区范围,以及灵宝尹庄镇、川口乡的部分区域,涵盖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全部范围,面积合计1284平方公里。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总目标全力推动三门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水平,营造宜居城市环境,将三门峡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商贸基地、资源型产业升级示范与新兴产业发展基地、黄河湿地与黄土高原融合的特色生态宜居城市。(二)区域协调与拓展战略东西方向呼应郑州、洛阳和西安,积极承接来自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辐射与转移,强化三门峡在中原、关中两大经济区中的门户和衔接枢纽地位。向北联合运城,加强资源整合,协调共进,错位发展,构筑区域性资源利用深加工、精密制造、现代物流、生产服务产业集群,推动三门峡与平陆同城化发展。在运城、三门峡一体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区域性服务职能,以黄河金三角区域为腹地,加强对临汾、渭南的生产、生活服务,努力构建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1.极化中心:围绕新老城市中心,集聚发展商贸、金融、文化、生产服务、旅游服务等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区域辐射力。2.紧凑发展:构建相对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加强湖滨和陕县城区的空间整合,完善交通联系,加强组团之间的功能衔接。3.服务区域:努力提升三门峡区域地位,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支撑城市新区发展。4.产城互动:资源型、污染型企业应尽量远离城市发展,已有污染企业应尽早搬迁。依托城市主要发展与城市能良好结合的新兴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5.渐进开发:城市发展不应盲目跳跃,应在集中发展的基本原则下渐进式开发,重要的战略性节点在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时期应当以控制发展为主。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规划。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基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依托陇海铁路发展轴和蒙西铁路发展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运城、三门峡一体化发展,以及灵宝-芮城-潼关-永济次区域合作和义马-渑池同城化发展,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区域辐射力,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二)市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20年,三门峡全市总人口将达到2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8%,全市城镇人口为136万人。规划至2030年,三门峡全市总人口将达到24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2%,全市城镇人口将达176万人。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30平方公里以内。(三)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一个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一核”即以三门峡都市区为全市发展的核心,以陕灵盆地的城镇发展空间为主要载体,包括湖滨城区、陕县城区、灵宝城区,并辐射至平陆县城,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209-310国道等区域交通走廊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带状组团型城镇群体结构。“两翼”即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和卢氏生态发展翼。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依托渑池县城和义马市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煤、电、铝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与循环升级,联合周边英豪镇、观音堂镇等小城镇,打造带动全市传统资源型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核心。卢氏生态发展翼以卢氏县城为中心,依托三门峡南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形成带动全市绿色经济与休闲经济发展的“生态之都”。“三带”即沿黄河生态带、崤山-小浪底生态带、伏牛山-熊耳山生态带。三条生态带是三门峡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所依托的生态屏障,也是三门峡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撑。“多点”即依托产业集聚区、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等资源优势培育多个重要节点,包括豫灵镇、观音堂镇、阳平镇、张村镇、函谷关镇、西张村镇、官道口镇、五里川镇等中心城镇。(四)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以三门峡中心城区为主中心,灵宝、渑池-义马、卢氏为副中心,以重点镇为市域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形成由一个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一个小城市及若干个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表1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规模级别城镇50万-100万三门峡中心城区20万-50万渑池-义马、灵宝10万-20万卢氏2万-5万豫灵镇、观音堂镇1万-2万函谷关镇、阳店镇、故县镇、阳平镇、朱阳镇、张村镇、英豪镇、五里川镇1万以下西张村镇、杜关镇、官道口镇、范里镇、官坡镇、朱阳关镇、洪阳镇、天池镇(五)市域城镇职能结构根据三门峡市域城镇职能及产业结构特点,将城镇职能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商务金融服务(A)、交通枢纽(B)、商贸物流(C)、旅游服务(D)、加工业(E)、原材料产业(F)、资源采掘与加工的生活与生产服务(G)、农业生产与生活服务(H)。其中,括号内的字母代表对应的城镇职能。规划各城镇职能结构见下表:表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城镇职能描述职能类型中心城区中原经济区西部重要的商贸、工业、旅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文化名城。职能包括能源、有色等资源型工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专业性区域金融和生产服务中心、区域物流商贸基地和物流管理中心、区域旅游目的地和A,B,C,D,E,F,G集散服务中心、职业教育、特色医疗服务基地。灵宝市三门峡都市区的重要城市组团,商贸及生活服务业发达的宜居城市,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面向区域的黄金产品设计和金融服务中心,以食品、医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B,C,D,E,F,G,H渑池-义马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及铝工业生产基地,黄河金三角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以仰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服务基地。B,C,D,E,F,G,H卢氏县生态型旅游城市,县域服务中心,食品、医药等清洁型工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基地。C,E,H豫灵镇以黄金冶炼为支撑、新技术研发应用为方向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C,D,E,G,H朱阳镇以资源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E,G,H观音堂镇煤-电-铝产业循环发展的示范区。D,E,F,G,H西张村镇服务于甘山森林公园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D,H张村镇以资源开采及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的工贸型小城镇。E,G,H五里川镇服务于卢氏县南部的中心镇,职能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旅游服务、工贸服务为主。D,G,H朱阳关镇工贸型小城镇。G,H官坡镇商贸、旅游型小城镇,区域烟叶生产基地。D,E,H官道口镇服务于豫西大峡谷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D,G.H双龙湾镇服务于双龙湾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D,H洪阳镇渑池-义马资源型产业的拓展区,工贸型小城镇。G,H天池镇农贸型小城镇。H阳平镇以黄金资源开采及机械、轻纺、食品等加工业为主的工贸型重点镇,并服务于荆山黄帝铸鼎原、西坡国家史前遗址公园、黄河奇观鼎湖湾、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等旅游区。D,F,G,H故县镇以黄金资源开采、机械、化工等产业为主的工贸型小城镇。D,E,G,H英豪镇奶牛养殖基地,工贸型小城镇。E,G,H函谷关镇服务于函谷关景区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D,H阳店镇农贸型小城镇,三门峡中心城区远景的重要拓展区。H杜关镇农贸型小城镇。G,H范里镇农贸型小城镇。G,H四、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构建以煤炭、能源、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体系。以资源优势为纽带,加快现有产业链整合并向高附加值延伸,重点发展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等装备制造业,形成五大产业链相对完整、产值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依托特色农林资源优势,积极壮大现代农业规模,并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对各类人口的吸引力。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三门峡本地及周边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黄金、铝等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培育特色金融业,打造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五、市域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市域“三带五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三条生态带,包括沿黄湿地生态林风光景观带,小秦岭-崤山-小浪底自然生态保护带,崤山-伏牛山-熊耳山生态保护带。保护五大市域生态源,分别是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小秦岭省级地质公园构成西部生态源;三门峡水库库区及其保护区构成北部生态源;陕县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河南省燕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构成中部生态源;韶山省级森林公园与小浪底水库构成东部生态源;卢氏县玉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及省级地质公园与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构成西南部生态源。六、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三门峡市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和交通枢纽的优势,把三门峡市建设成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寓古文明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根据三门峡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特征,构建“一带一区三群四品牌”的市域旅游发展格局。“一带”即黄河风光旅游带,“一区”即卢氏生态旅游专区,“三群”即三门峡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景观群,分别是三门峡都市旅游景观群,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群,仰韶文化山水旅游景观群。“四品牌”即三门峡旅游重点推出的四大品牌,包括黄河文化旅游品牌,自然山水旅游品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康体养生旅游品牌。七、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按照充分利用、加强衔接、分离过境、优化组织、做强枢纽、拓展腹地的原则,依托国家及区域性交通网络,打造三门峡市域由高速公路、国道和高铁、普铁构成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一纵两横两支”铁路网、“三纵两横一联”高速公路网、“两纵三横”国道网。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优化各级交通枢纽及场站布局。近期利用运城关公机场和洛阳北郊机场,中远期考虑新建三门峡机场的可行性,在灵宝大王镇北营北村预留4C支线机场。八、中心城区规划(一)城市性质:中原经济区西部重要的商贸、工业、旅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沿岸文化名城。(二)城市职能:能源、有色等资源型工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型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专业性区域金融和生产服务中心;区域物流商贸基地和物流管理中心;区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服务中心;职业教育、特色医疗服务基地。(三)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202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68万人。远期(2030年),三门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90万人,其中湖滨片区55万人,陕县片区35万人。城镇规划建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