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学习问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编者按:为配合广大读者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特邀请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撰写了下面这个辅导材料,供大家学习时使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学习问答1.为什么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议题,专门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看准了要害、抓住了关键、把握了根本,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这次全会之所以专门研究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现状所决定的。具体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执政55年来,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我们党才能真正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主要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昭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比如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南斯拉夫联盟社会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是长期忽视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教训十分深刻。《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论断,正是在科学总结和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党执政半个多世纪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决定》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六个方面列举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符合实际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必须抓紧解决,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我们党才能保持先进性,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这已成为惯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召开过四次全会,其中十一届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的议题,都是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其后,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这四次代表大会届内,都各有一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定。这就是:1983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召开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央全会这样的布局和安排,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客观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和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也是对以往惯例和成功做法的坚持。总之,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的清醒认识,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总揽全局的领导艺术,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如何从总体上领会和把握四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四中全会《决定》中的九个部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块。第一、二、三部分是总论,分别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第四至第八部分,是第三部分提出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的依次展开,分别从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九部分紧紧围绕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强调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决定》立意深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论述精辟,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思想理论的深刻性、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性和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这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最新成果,是一个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文件,一个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文件,必将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纲领。这个《决定》,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决定》的基本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很不安宁的世界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不断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更好地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决定》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精神展开的。《决定》内容丰富,需要认真研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要努力做到“六个深刻领会”:第一,深刻领会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把自己所从事和担负的工作与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第二,深刻领会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第三,深刻领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使执政能力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第四,深刻领会《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事务等方面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全面部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创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局面。第五,深刻领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辩证关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第六,深刻领会《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认真学习贯穿《决定》全篇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3.为什么说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决定》开篇指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内涵丰富的精辟论断,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在中国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所拥有的深厚群众基础。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遵循历史的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国土屡遭践踏、百孔千疮的民族耻辱,孙中山先生写下了那段令人揪心的文字:“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把古老中国一步步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路何在?历史在沉思,人民在选择。许多政治力量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都曾经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表演过自己,但最终都成为匆匆过客。它们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有的甚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历史最终选择的,是中国共产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深刻指出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我们党成立后,把中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和组织起来,为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演绎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有山歌为证:“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当时,苏区各级干部以心系群众的品德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伟大的解放战争,就是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在三大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配合解放军作战,筹集军粮,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破敌交通,架桥修路,全力以赴地支援战争,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陈毅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二十二年前我们什么都没有,二十八年前甚至连共产党也没有。为什么过去没有的东西今天会有呢?就是因为人民需要。”我们党在迎来28岁生日的时候,历史和人民终于把她推上了执政党的地位。各民主党派当时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一份贺电,足以代表全国人民的心声:“四万万人挣脱数千年封建专制的枷锁,洗刷一百年帝国主义欺凌的耻辱,这是一件无比痛快的大事……假如中国人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何时才能终了。”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丝毫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面对着党执政后面临的权力的考验,毛泽东同志冷静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55年来,伴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党的事业的不断发展,“两个务必”愈益显示出深远的前瞻性和现实的重要性。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系于我们党,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系于我们党。党兴,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运昌盛;党衰,则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国力衰退。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