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2(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四、《总目》立目原则1、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1)原本内容不同的书;(2)原本内容相同而后世加工方式不同的书;(3)部分内容相同而全书仍互有差异的书;(4)著者相同而不同时期结集的书。2、不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1)保留原本内容的重(影、覆、翻)刻本;(2)保留原本面貌的清末影印本,以及原本已佚的民国影印本;(3)不同批校题跋的相同版本。五、《总目》分类设置(1)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2)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拟定各部下类、属名目及内容;(3)各类、属名目及内容调整,均经编委会讨论并协调各分编馆确定;(4)新学类书籍独立著录,作为子部新增的二级类目,置于子部之末。六、《总目》著录内容(1)书名项(包括书名、副书名、附录及其卷数等);(2)著者项(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的朝代、姓名及著作方式);(3)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者等);(4)附注项(对于书名、著者、版本项著录的补充说明);(5)图书馆业务注记(收藏图书馆简称,简称表见各部后);(6)分类标记(依《中国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首)。七、《总目》编排规则(1)立目品种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按类编排;(2)相同类型的著作、相同著者的同类著作,均依成书先后编排;(3)相同著作所衍生的著作,按白文、随文释义、评论研究的顺序编排;3(4)相同品种的各种版本依时代编排,版本时代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顺序编排。八、《总目》编纂分工(1)经部:北京大学图书馆(2)史部:上海图书馆(3)子部:南京图书馆(4)集部:国家图书馆(5)丛书部:湖北图书馆(6)新学类:天津图书馆(7)总校订:复旦大学图书馆九、《总目》编纂进度(1)《总目》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编纂;(2)《总目》编纂始于1994年,2004年重新启动;(3)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参与合作编纂;(4)2007年以来,各分编馆陆续提交《总目》初稿,经专家审读、统稿修订、编辑加工,逐部进入出版程序;(5)复旦大学图书馆承担《总目》收录范围、立目原则、著录规则等文件的制订,并负责《总目》统稿修订。乙、中国古籍目录编纂回顾一、历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举隅(1)历代正史艺文志八史经籍志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清人著述总目(2)历代公私藏书目录(3)历代地方文献书目(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3460余种)四库全书存目标注(6700余种)(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4000余种(台湾商务排印本齐鲁书社影印本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整理本)4二、当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1)《中国丛书综录》丛书2797种条目70000余条子目近40000种(2)《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各地方志8000余种(3)《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13家图书馆藏中医书籍12000余种(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近800家图书馆60000余种(5)《中国家谱总目》(20000余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11000余种)三、《总目》编纂意义(1)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近20万种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2)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3)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5(4)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5)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6)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总目》初稿完成,曾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交流。四、《总目》编纂作用(1)《总目》与古籍规划总揽全局,摸清资源布局6制定战略,分别轻重缓急区分难易,选择出版方式海外调查,引归流失文献(2)《总目》与古籍整理穷源竟委,系统考察文献收罗众本,广事版本校勘就近利用,节省人力物力人才培养,造就专业骨干(3)《总目》与古籍普查分类检索书名检索著者检索电子检索五、《总目》编纂得失(1)著录品种(2)著录版本(3)著录藏馆(4)著录体例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全两册)精售价:¥320.00,定价:¥400.00折扣:80折,作者: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2-7-1,版次:1,页数:全二册,字数:1570000,印刷时间:2012-7-1,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SBN:9787101087604,包装:精装。前言《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历时十七年,于二○○九年六月终告完成。这期间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校勘定稿、印制出版,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但完成了“总目”巨著,而且加深了对中华古籍“浩如烟海”的认识,值得认真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7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著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是中国图书馆界、文献学界的基础建设工程,也是整个古籍整理事业的基础工程。内容简介《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所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著并经抄写、刻印、排印、影印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沿用传统四部分类法,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出版年代、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别及批校题跋等,同时反映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信息。《总目》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绝大部分版本,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套装共2册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