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2、属辞比事把资料收集起来,进行严密对比,精审的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索出内部的关联之处,用语言概况出来。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3、《尚书》《尚书》为孔子删定。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二、简答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1、史学的诞生,只能在比较完备的文字和一定的记时方法通行之后。我国上古文字和历算方法产生较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出殷商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完备和成熟的文字。2、至于历法,传说自有夏就已产生,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殷商甲骨卜辞中以干支记日,以及记载月份已十分普遍,唯在纪年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这种缺陷到周代依然延续。(二)史学意识在追忆往事而渐次形成文字撰述的早期阶段,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造成较普遍的自觉记史意识与记事求真的强劲理念,并且此种理念得以立足于社会,历史学才能真正破土萌发,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巫瞽是最初的史官。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如:“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一、历史观的演变1、商代的天命史观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尚书》的体例及学术地位《尚书》的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的学术价值:①史料价值极大。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周礼》《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礼》。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2、《竹书纪年》出自于汲冢书,其书记事上讫夏商周三代王事,无诸国别,唯记晋国,晋灭后,唯记魏国历史。下讫魏哀王20年。一般认为是魏国的国史,史料价值突出。《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而周平王东迁后以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以魏国纪年。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相吻合,可见其史料价值。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4、《战国纵横家书》出自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共27章,其10章见于《战国策》,有8章见于《史记》。它的内容、性质大体与《战国策》相同,它避免了汉以后2000年间传抄的错误。更近于原始原貌可校正后代史籍的缪误,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5、《战国策》它是一部战国游士言论资料汇编,由西汉刘向整理,北宋曾巩编订。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全书记述12国,共33卷。东周一卷,西周一卷,秦五卷,齐六卷,楚四卷,赵四卷,魏四卷,韩三卷,燕三卷,宋和卫合为一卷,中山一卷。《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6、《禹贡》《尚书》夏书中的一篇。中国最早专论贡赋制度的著作。篇中假托夏制,详述了夏禹时代的贡赋制度。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无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系战国时代的作品。《禹贡》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其赋税也根据各州农作物的品种、自然资源及特产等,划分为三等九级。《禹贡》中关于征收贡赋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贡土所宜,二是负担均平。7、《逸周书》《汉书·艺文志》称为《周书》,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记载乃《尚书·周书》所见,以为是孔子删《尚书》之余,所以称之为《逸周书》。成书时间除了《世俘》、《克殷》、《商誓》等篇成书西周初年之外,其余多出自战国时期人之手,也有少数篇章为秦汉学者所为。在汉代71篇,现存60篇,其余11篇只有目无文,其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六百的事迹。上自周文武王,下讫周景王,其中反映西周初年历史活动最多,占全书五分之四。它和《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料,史料价值很高,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周代的历史珍贵史料。本名《周书》﹐隋唐以後亦称《汲冢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捲尾。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歷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8、风胡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9、《穆天子传》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记载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交往情况及有关地理著作。共六卷,前四卷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山,在瑶池会见王母情景,卷五记载了狩猎,卷六记载了胜姬(周穆王)死事。目的通过西游使得西方部落归顺,大大丰富了古人对西北的了解。《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二、简答1、简述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2、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观念?(1)、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2)、社会发展观1、韩非子2、墨子3、荀子4、风胡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4)、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3、试举出战国时代的重要史著,并指出它们的史学价值。一、《左传》《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二、《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三、《战国策》《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四、《逸周书》五、《世本》世本,对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4、《左传》对后世史学有怎样的影响?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2、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3、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范例5、简述《左传》的史学思想。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