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顾磊课程体系设计第一章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1、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普遍矛盾2、自由贸易理论的五个现实前提3、联结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契合点:就业、再分配与“人本”主义第二章全球化均衡贸易战略1、WTO:自由与保护的混合体2、推进贸易自由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正的全球治理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谈判的新战略:均衡的全球化战略第三章贸易与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理论发展概述2、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的代价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分析4、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贸易结构篇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问题2、加工贸易利弊分析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2:质量与效益篇1、中国贸易条件现状2、我国外贸粗放型增长的原因3、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思路第六章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途径探索1、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2、中国成为贸易强国面临的内外机遇3、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主要措施第七章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选择1、内部化与外包:产品内贸易视角下贸易模式的选择2、影响内部化与外包决策的供求因素3、内部化与外包效应的经验考察第八章中国在世界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制造业为例的分析1、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2、世界制造中心的概念与标准3、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和能力吗?4、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举措第九章贸易政策取向与贸易发展战略1、贸易取向划分的理论依据2、贸易取向的测定3、中国实施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背景4、贸易发展战略的演进5、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绩比较第十章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政策及其发展战略1、关税保护与产品内贸易2、战略性产品内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分析3、中国产品内贸易发展战略的抉择第十一章贸易摩擦争端专题1、对外贸易摩擦的分类2、对外贸易摩擦的成因3、对外贸易摩擦的效应4、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导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前世今生一、1978年以前的中国外贸概述1、贸易原则:互通有无,调节余缺2、显著特征:国有垄断和外汇严控(原因和后果?)3、目的:进口为了获取国内无法生产的商品和技术;而出口仅为了换取外汇支持进口。4、贸易主要发生在前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主要进口钢铁柴油,出口纺织品和食品,同时向前苏联融资。5、“大跃进”、“反右倾”和“文革”对外贸的影响当在旧外贸体制下一切创汇手段使用殆尽时,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二、中国外贸改革的历史沿革1、以调动贸易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1978-1987)①主要内容:a.增加贸易口岸、改革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和单一指令性计划;b.贸工、贸农、贸技相结合;c.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建立许可证制度和审批制,对出口产品退税;②三步棋改革模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③阶段特征:a.初步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体系;b.下放外贸经营权和进口定价;(分公司变独立公司,地方性、乡镇外贸公司涌现)c.两个体系并存,出口加工贸易体系和传统计划贸易体系(完全计划贸易体系→高关税、多非关税壁垒的进口替代型体系)2、以建立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1988-1993)在依旧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分离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3、从复关到入世(1994-2001)①汇率改革(1994)a.1988-1993年两个汇率体系并存(官方固定汇率和外汇互换市场)即汇率双轨制,推动币值自1980年起持续贬值;b.1994年1月1日起,双轨合一,用兑换市场汇率统一汇率市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进口商持证即可自由购买外汇(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c.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从此以后,人民币稳定持续升值,期间2005年从单一盯住美元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升值原因?是否可以持续?)②我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的四阶段酝酿准备期(80年代初-1986.7)经贸体系审议期(1987.2-1992.10)实质性谈判期(1992.10-2001.9)入世法律档的起草期(2001.9-2001.11)③漫漫入世路的原因:民主与政治,以打促谈4、以WTO为基础的全面改革①基于非歧视性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调整修改了不符合WTO的政策法规;②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发展,鼓励私营外贸企业的壮大;③转变经贸主管部门的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④入世承诺:降低贸易壁垒、开放服务市场三、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1、FDI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关系——互补还是替代?2、利用外资的方式——a.FDI: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主力)、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b.其它方式:补偿贸易、加工贸易、BOT、跨国并购、投资公司等3、行业分布——出口制造业始终保持50%以上。2007年银行业对外开放成为转折点4、中国FDI流入的规模——a.合同金额(实际使用金额)b.FDI/GDP(1985-1991不足1%,1992-1994猛增至6.04%,此后逐年下降至今1%~3%)c.FDI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入世以来一直保持94%以上)5、资金的地理分布——a.来源:亚洲、拉美、欧洲、北美、依次递减;排名靠前的国家/地区有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日本、韩国、台湾、美国等b.投向:东部沿海基本占据85%以上,广东、福建、江苏为三甲中国角色的转变: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推动者之一四、经济特区1、特殊经济区域: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区等。2、经济特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基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者和榜样,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实践的试验田。3、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策博弈五、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1、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就意味着美国将遭遇经济危机吗?2、中国对美国全球贸易赤字的贡献程度(2006年以来升至30%以上)①中国-东亚-美国“三角关系”;②东亚贡献度占比逐年下降;③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之间的进口替代;3、美国贸易赤字一定是坏事吗?4、中美贸易逆差的“反比较优势”之谜中国一直是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焦点;飞机和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导航系统、通讯设备等9大类产品被列为“可能增强中国军事实力”的产品和技术,禁止出口到中国。美国在高技术行业对华出口过少,且明显低于印度等国;美国在高技术行业对印度出口普遍高于中国。例如:计算机配件、电话电报、电讯设备在美国对华出口中所占份额分别为0.9%、1.7%和0.4%,在对印出口中的份额则为1.8%、3.1%和2.4%,其他产品均具有此规律。15种高技术产品共占美国对印度出口总额的18.1%,显著高于中国的10.6%。大量低端产品出口中国;美对华出口的整体结构变迁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在美国出口优势越大的行业,对中国的出口占对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越少;而在中国出口优势较大的行业,对美国的出口占对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则越大。第一章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若干问题:1、为什么鼓吹自由贸易理论,却制定贸易保护政策?2、为什么赞成国内自由贸易,却反对国际自由贸易?3、国际贸易与分工和市场经济理论及政策有何种关系?4、中国比较优势行业是否真能在国际竞争中长期生存?5、为什么自由贸易理论上都是双赢的结果,现实却是以邻为壑?6、国际贸易中人们所关注之根本是什么?一、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普遍矛盾1、“收入分配问题不是国际经济学的专题”?①贸易后补偿受损者比禁止自由贸易更合理?②在不断增加的贸易往来中,受损者比收益者更有组织?2、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由来:发达国家唱“多”做“空”,发展中国家亦步亦趋3、贸易谈判中竞相讨价,最终彼此让步;但整体上又担心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林立二、自由贸易理论的5个现实前提1、没有国家边界或主权国家,主张世界主义;2、贸易受损者和得益者的损失和收益可以直接加总抵消,同时受损者的利益可以得到补偿;3、非人本主义——劳动力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以任意处置和沉没;4、存在世界性的保障机制;5、人口国际间自由流动,享受无歧视的国民待遇;结论:必须对贸易的利益和分工的结果进行结构性剖析,将贸易中自由和保护两个极端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中。三、为什么要保护?——李嘉图模型中的就业因素1、经典李嘉图式贸易完全专业化分工格局的机理2、现实悖论:①效率提高产生非充分就业②绝对优势与绝对劣势:赢家通吃3、比较而来的绝对优势与在绝对劣势前提下的比较优势①自由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主体是包含多主体的国家②国家之间禀赋差距越大,比较优势解释力越强4、拥有全部产业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会不会专业化生产?——不完全分工的理论与实践①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未实现从分就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②绝对优势与绝对劣势的相互转化③发达国家向产品价值链高端转移,技术替代劳动④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当丧失绝对优势之后才会发生思考:解释中国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的“三把钥匙”?5、自由贸易总体盈利与某国绝对受损并存,受损方自然要求保护,所以自由贸易之中本身就存在保护的根基6、贸易政策类型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也不会是完全保护的结论:①国际贸易对就业(利益分配)的影响是贸易保护问题的核心;②自由贸易决定贸易利益的创造,保护贸易决定贸易利益的分配,二者之间通过就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贸易政策的指引下彼此间游走;③现实世界的贸易状况则由利益创造和分配的统一和均衡所左右;四、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解读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是供给方的竞争,即争夺需求方的竞争。2、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共同的稀缺资源是市场(国内与国际)。当抢占市场的竞争跨越了国界,势必导致对国际市场保护,从而形成贸易保护的根源。3、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世界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对国际贸易领域实施干预,各国政府通过必要的措施实现保护本国人民福祉的目的。第二章全球化均衡贸易战略一、WTO的本质1、WTO除了是推动自由贸易的组织,更是国家间讨价还价的组织——自由与保护的混合体2、WTO:自由贸易之名,公平贸易之实①中国的看法:关注效果和意义ⅰ、公平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变种手段,发挥着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ⅱ、公平贸易措施可以维护公正的贸易秩序和环境,值得效仿;ⅲ、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同发达国家建立对等互惠的贸易关系;②美国的看法(冷战结束后):强调政策的歧视性ⅰ、公平贸易必须使得美国企业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同任何外国企业开展竞争的能力;ⅱ、管理贸易与战略贸易;ⅲ、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要求他方极大开放市场,自身绝对劣势产业实施贸易保护;③WTO的看法:规定实施条件和措施ⅰ、公平贸易的原则就是抵制出口补贴和低价倾销产品以获取市场份额等“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进而保证极富竞争性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存在。ⅱ、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各种申诉条件3、公平贸易属性的总结:①公平贸易可以是自由贸易,但自由贸易不一定公平。自由贸易要求开放市场,而公平贸易要求取缔各国政府的不合理政策干预。由于全球化承受能力的国别间差异,自由贸易不能带给所有的贸易方、以及单方国内各要素之间同等的公平。②公平贸易存在一定的保护。“公平”强调的是各国在保护程度上的对等,只要存在着国家间的政策差异,实质上就意味着“不公平”。所以,政策制定者为了纠正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而开发出了灵活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公平贸易逐渐蜕变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具有隐蔽性的攻击性武器。③公平贸易是一种管理贸易。公平贸易是一种存在国家干预和国家间协调的对国际市场失灵的矫正模式。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其政策通过国际协调来实现,在兼顾全体利益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④公平贸易体现为一种共识性的贸易规则。⑤内涵的动态性、领域的多元化、措施的多样性。思考:WTO公平贸易规则下贸易双方的策略选择与影响?二、公平贸易的比较优势动因1、静态比较优势及其后果①比较成本优势②资源禀赋优势2、动态比较优势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通过动态比较优势对公平贸易产生重大影响。①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及其影响;②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产业发展的“雁型理论”(五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