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案—史为阵侯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愚公移山版本:人教版第六册第12节第12课时2012年6月9日星期六两城一中备课人:史为阵侯敏电子邮箱:38030892@qq.Com手机号码:1526471894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法: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学案教师活动(含学法指导)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并配有画面。2.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4.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第一课时1,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2.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订正字音。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4,示例(多媒体):1,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以便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2,学生循声跟读,认真听读,订正字音。3,学生齐读课文,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4,同桌之间讨论交1,此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2,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3,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强化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4,此环节设计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5.出示多媒体,显示通假字,一词多义,翻译句子6.播放教学图片(多媒体)三.再读课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教师巡视,答疑解惑。6,多媒体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一词多义方.七年且.九十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若孀妻弱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益其所不能,吾义固.不杀人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惧其.不已也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帝感其.诚甚矣。汝其.妻献疑告之.于(3)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7.教师播放教学图片。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流,自动疏通文意,圈出不能解决的难字难句。5,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6,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7,大声朗读,边读边思考,可小组内交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四,学生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2.完成课后练习三一.导入1.简单回顾上一节内容,重点复习一下重点字词2.齐背诵课文一遍,不会的学生可参照课文二,思读课文,理解寓意。(一)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二)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第五幅:神灵移山图8,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留在下一节分析。9、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二、本环节老师要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可小组内讨论,老师做巡视,对疑难问题,可提到课堂上讨论解决。(一)1,明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的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说明的道理是: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1,学生随老师简单回顾上一节内容,重点复习一下重点字词2,背诵课文3,讨论交流。1,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完成对上一节课的简单复习,温故知新。2,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完成探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3,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各种对课深意?明确: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三,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其中“愚”和“智”深层次的含义,“愚者不愚”,“智者不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4,学生讨论,班内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点评。5,学生自由发言,可在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也可以跨小组交流。文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4,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延伸能力5,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四、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教师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五,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6,学生讨论,争相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7,畅所预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体现积极向上的思想。8,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五、课堂小结1,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2.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3.小结寓言的特点六,学生齐读七、布置作业六、课堂小结1,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2.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3.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七、布置作业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当堂达标测试: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限时十分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何苦而不平()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1)甚矣,汝之不惠(2)河曲智叟亡以应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5.翻译。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练习答案及点拨答案:1.(1)通达(2)即使(3)短乏、不足、尽(4)愁2.(1)通“慧”(2)同“无”。3.(1)代词,指愚公。(2)助词的(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去销句子的独立性,不译。4.B。5.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教学反思:《愚公移山》一共安排两课时。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发言,大家各抒己见。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寓言,然后设计很多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总起来本课进行效果很好,究其原因,那就是网络课件带来的巨大作用。学生利用课件先期预习,效果良好,课堂上可生利用课件进行思索、探讨,深入理解了课文的精髓,如果要没有现代教育多媒体手段,我想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远没有这么好。课后练习精编1、本文选自,作者相传为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⑴惩山北之塞()⑻指通豫南()⑵荷担着三夫()⑼高万仞()⑶出入之迂也()⑽一厝朔东()⑷吾与汝毕力平险()⑾无穷匮也()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⑿始龀()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⒀智叟()⑺孀妻遗男()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意思。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释义:⑵甚矣,汝之不惠。通,释义:⑶河曲智叟亡以应。通,释义:⑷一厝朔东。通,释义:4、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和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一个是。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快乐延伸提升能力](2004.广西)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