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一、文化的三个层次及文化本质特征是怎样的?1.三个层次:(1)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主张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2.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人类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具有无限展开的丰富性;文化即历史,文化是文化共同体所享有的。二、文化力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可以称之为“文化力”或“文化生产力”,它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在文化领域内塑造历史的一种力量。三、对文化从其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分类是怎样的?从文化基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1.物质生产文化;2.制度行为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三类。四、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文化主要具有六大功能,即:记录、认知、传播、教化、凝聚、调控功能。五、中国当代文化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化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传统文化在文化整体中保持了一种漫漶而又深邃的基础性,马列主义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深厚的当代传统,已上升为主导性意识形态文化;而西方文化却在迅速渗透并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化性质六、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生境界论有何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热爱生活、自然、生命,泛爱众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无不如此。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古代哲人无不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希望道德主体在一种切入和生命的发挥中把握自己的本心,认识自我,并通过此以体验到自然生命之道与宇宙精神,达到与宇宙自然相通相感,相参相配,领悟到“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气”的生命创造的乐境。第一章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能长期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1.首先是由历代王朝所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所致;2.其次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所致;3.再次与孔孟儒学向人们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相一致的重农抑商意识密切相关二、为什么说历代官府手工业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首先因为官府手工业产品都是用于自给自足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物质生活享受而不是用于交换价值的;2.其次,虽然历代官府无不控制着种类繁多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但其生产原料是征调而来,生产者是服徭役的人,不需支付工钱;其产品不是为了营利。三、血缘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四、血缘宗法制度大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分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周代的“宗子法”也就是嫡长子继承法;第二类是东汉以后兴起的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门阀氏族制度;第三类是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五、宗法社会主要有哪些特点?宗法社会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作为宗法社会的基础;第二大特点是夫权,这是宗法家长制社会的重要特点;男权是社会中心,束缚女性;第三大特点是君权。这是宗法社会的第三大特点,皇帝至高无上、终身、世袭。第二章一、简介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殷商之前)1.生产工具由粗制到精制2.火的发现和使用3.从狩猎采集经济到农牧生产经济4.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5.私有制和国家起源6.艺术与宗教二、殷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文字出现2.青铜器铸造3.神权至上与敬德保民4.巫史与《周易》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兴办私学2.百家争鸣3.民本思想四、为什么说秦汉六朝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1.文化统一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衡统一;2.奢侈与残暴是秦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也开了后世历史的恶例;3.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直在历朝历代占据显赫地位;4.经学与讖纬:儒学经学化,讖与纬宣扬宗教迷信,为封建帝王服务;5.魏晋玄学:对后世中国哲学和文艺都产生过广泛影响。五、为什么说唐宋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与历代封建王朝比,唐宋两朝文化的繁荣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唐宋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十分辉煌的;其次,唐宋两朝儒佛之争激烈,理学兴起,形成了思辨性极强的新的儒学形态;再次唐宋两朝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天文、中药、火药、罗盘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活字印刷、传统工艺、陶塑都有长足进步。六、认为明清是中国文化的转向期,主要依据是什么?1.启蒙主义思想兴起并不断深化发展(清初“三先生”);2.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开创型人物,张扬反叛精神;3.复古潮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这些都从反面证明文化开始转向了。第三章一、整体地看中国文化,你觉得它的风貌如何?整体地看中国文化属于:1.大陆型文化、2.农耕文化、3.伦理政治宗法型文化、4.尊正统斥异端的学术文化。二、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准则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从人生态度来看:“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2.从情感方式来看:在家族关系中履行着一种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的情感方式;3.从思维模式来看:将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4.从致思途径来看:借助经验、直觉去洞察对象本质,以把握人生真谛;5.从价值观念来看: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三、从内部因素的结构分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组六种不同的文化:1.雅文化与俗文化2.儒家显文化与法家隐文化3.山林文化与庙堂文化四、传统的雅文化主要弊端何在?雅文化的弊端主要是书生气太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僵化、迂腐,甚至流为虚伪,在人生价值上将“重义轻利”“崇德贱力”奉为圭臬,也明显含有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缺陷五、作为显文化的儒家文化体系,其文化要点有哪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义以为上”的价值观;2.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社会观;4.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5.修身为本,以德为政。第四章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怎样的?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包括了哪三个不同的层次?1.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2.重人伦远鬼神。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3.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其积极和消极意义各体现在哪里?积极意义主要有三点:1.或多或少带有唯物的因素;2.目的是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要他们清正廉洁,坚持礼制,实行仁政;3.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消极的意义主要也有三点:1.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精神糟粕得以发展;2.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副面影响,扼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3.过于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迎合,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四、礼治精神所谓礼,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一种仪式。所谓礼治则是将这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治精神。五、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2.重和谐与统一;3.重实际,追求稳定;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第五章一、你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哪些?1.辩证思维2.直觉思维3.中和思维二、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1.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导向作用;2.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维护平衡的作用;3.对古代军事理论及战争决策起到了重要影响;4.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起到了启迪推动作用;5.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直觉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重义轻利;4.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五、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应该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和以创新文化的积极态度,去疏导、分析、辨别,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崇古复古。批判地继承,合理地改造,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应有的正确态度。第六章一、儒家思想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1.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分成八派,孟子和荀子是两个最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3.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了独尊的地位。4.魏晋时受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5.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光环。6.宋代至明代形成“理学”成为显学。7.清代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的理论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二、简述孔子的思想1.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圣人境界。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为圣人,在德性上可以归为“仁”,在行为上可以归为“孝”,在方法上可以归为“忠恕”;2.孔子把“仁”作为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最高的人格精神,认为仁是人人时时可以达到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体的修养。“仁”的品格和“礼‘的规范是分不开的,仁是内在精神,是道德的属性;礼是外在形式,是道德的标准,仁和礼是一体的;3.孔子认为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情,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4.孔子认为每个人不仅要自己致力于道德修养,还要善于把一己的品德推及他人,这样仁爱精神方可充满人间,而忠恕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5.孔子关于“礼”与“仁”的思想,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自觉,儒家一整套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都是从“礼”与“仁”的关系中推衍出来的。三、“三纲五常”及董仲舒的学说特点是怎样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批上了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体系。四、如何理解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理”?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是作为道德的总原则的;2.“理”与“道”、“太极”属同样意义的范畴;3.“理”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4.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5.“理”也是“气”的本源。五、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应如何理解?1.所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理解“王学”的关键;2.“致良知”是对朱熹的“致知”命题的修正;3.“致”是“恢复”的意思,“良知”即“天理”。是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4.作为天理的“良知”是在人人心中,不需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不能“外心以求理”,只能“求理于吾心”,这就是“致良知”;5.所谓“知行合一”,“知”即良知,“行”即“致良知”的道德实践功夫;6.“知”决定“行”,“行”体现“知”,知与行是分不开的,合一的。7.“致良知”、“知行合一”,体现了王学的二重性:既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又反对“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思想僵化。六、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将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第七章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