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重点: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1)鸦片战争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①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基本的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②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④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⑤对外:封建社会后期,闭关自守,故步自封。(2)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后果: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到了鸦片战争前夜,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①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②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2012年真题第26题,多选)。③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注意: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第一,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第二,中国名义上还是独立国家,有自己的政府,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2)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第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国农村,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6点)①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⑥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4)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动①旧的阶级的变化:第一,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第二,农民阶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②新的阶级的产生:第一,诞生了工人阶级,它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第二,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2013年真题第36题——分析题考点之一)①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②两大任务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①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同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③1867年,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4年,迎头痛击侵犯台湾琅峤地区的日军;1895年,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1884年刘铭传、1885年冯子材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以及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关天培、陈化成、海龄、史荣椿、乐善,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邓世昌、林永升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①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侵入西藏、云南,法国侵犯广西,俄国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根本原因(2012年真题第9题,单选)。②义和团运动局限性: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贡献: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及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第一,社会制度腐败是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2011年真题第9题,单选)。第二,经济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4.民族意识的觉醒(1)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一书)。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③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其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著《盛世危言》)(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②中国在甲午战争巾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康有为:“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③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甲午战争后,他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④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⑤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洋务运动3、维新运动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②爆发的原因:第一,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和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第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下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①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②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③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第一,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第二,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每25户为1“两”)来实行管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②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第一,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第二,局限性: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列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③《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