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研究》考试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艺术研究》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六法”论2.黄家富贵,徐熙野逸3.后印象主义4.波普艺术5.“图腾”6.图像志与图像学7.文艺复兴8.立体主义二、简答题1.何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简述郑板桥“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辩证关系。3.巴罗克艺术的特点4、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5.简述中国画艺术特色。6.简述山水画南北宗论7.简述古希腊美术的分期及特点。8、简述哥特式美术的风格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某些艺术现象,如所谓的“现代艺术活动”、“行为艺术”、“后现代艺术作品”等,以“艺术存在的社会性与道义性”为主题,阐述自己的认识与观点。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以“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为主题,论述自己的体会与认识。《中西艺术研究》试卷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1、六法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的画家、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2、五代时期,黄筌、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使二人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可谓宫廷绘画与文人绘画风格的代表。3、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使用的,他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反对印象主义因迷恋光色而破坏物象的实体结构和持久感。并在深入研究自然中表现与自然相似的有真实感和动态感的图像。代表画家有塞尚、凡高、高更。4、波普艺术的名称最早出现在5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运用在美国艺术中,称谓一种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用在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来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艺术和工业机械文明相结合,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印刷品)加以普及。成为一种消费文明的艺术。5、图腾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家)族”,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在原始社会中,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这种图腾演变而来,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这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祈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因此,这种艺术称为图腾艺术。6、图像学是指图像的阐释学,或称视觉阐释学。其成为美术史研究的分支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潘诺夫斯基在他的《图象学研究》中明确地区分了图像志和图像学,把图像志定义为对图像的描述和分类,而称图像学为“更深意义上的图象志”。分三个层次。7、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愿义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其思想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纤、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郐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二、简答题1、出自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的《历代名画记》。外以造化为师——艺术源于自然;内以心灵的感悟为动力——艺术是心灵的创造。反映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2、郑板桥从画竹的过程论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化。眼前之竹,是尚未经画家思想评介、情感过滤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映象;胸中之竹,是经画家的审美尺度衡量过的,渗透这画家主观因素的艺术典型形象;手中之竹,是通过画家艺术实践物化了的自然美的形象。没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就是主观臆造,没有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就会杂乱无章。3、巴罗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有七个艺术特征,即豪华、激情、运动与变化、关注空间感与立体感、综合性、宗教色彩、远离生活与时代。代表画家有意大利的贝尼尼。4、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它领域。它的含义并无明确的定义。共有六个主要主张与观点。5、中国画有三大特色:第一为灵巧多变的章法;第二为奥妙无穷的笔墨;第三为诗书画印一体。6、晚明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论述“南北宗”论。借用唐代禅宗分南北两宗来解释自唐以来数百年的中国山水画史演变,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身份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7、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分别论述其艺术特点。8、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其艺术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开始于建筑,而后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的发展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效果的: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三、论述题1、无论中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与社会无关,当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存在于、实施于社会环境之中,其社会性是不可排除的。因此,艺术的这种社会性必然成为艺术家的的某种“责任”和创作的基础。某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对社会道义和责任的越位和背离,其“作品”已经不是缺少审美的问题,而是缺少文化和基本文明道德的问题。不仅是非艺术、反艺术的,也是违背社会公德和人类文明基准的,是打着艺术的幌子进行的非艺术的活动。2、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去欣赏和接受艺术,这既是一个设计专业知识的问题,又是一个涉及个人修养、全面素质的问题。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艺术化地生活。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活将会向艺术化方向发展。艺术地生活是人类的理想,是人类向往的一种自由的、更符合人本性的那种生活。艺术化地生活也可以说是一种美的生活,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统合的生活与方式。在这里,所谓物质之美,是指我们的物质创造,从简单的、单个的生活用具、物品到居室,从室内到室外、到城市乃至所有生活空间,这些物态环境都是经过艺术设计的、美的和艺术化的,既符合生态要求,又符合人其它方面的要求,包括美的要求。即这些物质创造,在为人类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染和响受。评分标准:要点全面,论述清晰,按要点及主要观点是否全面和准确评分。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