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乡土中国》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著。费孝通:生于1910年,逝于2005年,江苏吴江人。代表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行行重行行》等。二、《乡土中国》概况:本书是费孝通老先生将自己下乡实践探索与社会学知识理论相结合所著的一本书。本书立足于中国农村,从乡土特征、乡土习俗、乡土秩序、乡土礼俗、以及现代生活与乡土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剖析,探索乡土社会本质,从而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与对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关系、矛盾、冲突、联系。三、作者主要观点:首先,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曾经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不言而喻。种地是农村人根本的谋生方法。农村人聚居生活,由小家庭组成大村落,具有稳定性。然而,在社会极速变迁中,我们在乡土中所产生的习俗无法应对现代生活,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总结自“乡土本色”一节)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出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语言文字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的多有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一层基础也就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趋于简单化。(---总计自“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另外,作者对差序格局进行了解释。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给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总结自“差序格局”)作者还认为,礼并不是靠一个人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神人膺服:人服礼是主动的。现在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总结自“礼治秩序”、“无讼”)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总结自“血缘和地缘”)四、读后感:《乡土中国》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接下来,我将从写作手法、内容感受、自己见解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作为社会学初学者,在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自己在对这本书的阅读上会有很大困难。可是,等我着手阅读时却发现费老写的很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没有过多在定义上的咬文嚼字,没有满目的专业术语。相反的是,费老用“大白话”、“典型举例”、“生动比喻”将繁琐的专业术语化简成为我们能够读懂的深刻道理。费老将自己乡村实践的结果与自己的理论研究相结合,在这本书中客观的陈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与西方社会、当代社会的异同。采取了价值中立态度,既没有左右读者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对孰好孰坏、孰对孰错做出评价,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进行思考。而本书的内容更是让我颇有感触。中国乡土社会所呈现的风俗特点、秩序特征、礼俗表现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它不仅仅存在于农村生活,我们现代生活、交往中也无不体现着乡土特点。譬如,我们对道德秩序的认可、我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认同、我们对于血缘关系宗族理念的态度都呈现着乡土性。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现状与特点并不是意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也并不是只存在于乡村,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乡土性中体现最深刻的就是差序格局、血缘、礼俗秩序、道德规范。这几方面归根到底都源于“人和人”。首先,我们对于血缘的重视,维持了小家族的稳定继而行成了大家族的关系网。然后由每个人向外推,就是一层层人际网,在生产生活中与人交往需要一定的准则,这就形成那个了大家普遍认同的礼俗秩序、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高速进行,城市的迅猛发展,我们对于乡村的认识越来越浅显,我们对于乡村的偏见也越来越多。就像书中谈到的我们认为乡村人“愚”,因为他们不懂科学知识、不认字。这是十分错误的。愚是指学习、思考能力的缺陷。而乡村人一没有学习这席之事的机会、二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迫切需求,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很好的交流生产作业。如果农村人不会认字是愚,那城市人对于一些劳动活动的陌生以及对于生活经验的缺失是否也可以称之为愚?这只不过是,不同生活领域需求不罢了。当然,我不是否认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是陈述需求与学习的关系。其次,面对着现代化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乡土特色遭到了影响与冲击。对于乡土性何去何从我有以下看法。首先,中国的乡土性不会流失。这是因为中国的乡土性源自于历史的沉淀,它已经渗透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即使一些风俗在外来冲击下会改变,中国人的处事特点、对于血缘的认同。对于道德秩序的认同也不会改变。另外,如何能保持中国乡土性的良性引导呢?这学要的就是如何很好的处理现代、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双方的共同做法),细致的说就是要先分析如今社会现状,分析出我们需要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然后结合’乡土”、“现代”、“外来”的诸多特点哪个适合解决问题就将其结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把握好尊重民族性和吸收外来性的度。我对于本书的认识还尚有不足,我也会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继续思考本书内容,领略费老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