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序号24授课班级报关11402;造价11401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名称《五人墓碑记》使用教具教科书教学目的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2、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4、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5、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2、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教学难点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2、理解“义”既是五人的精神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1、练习归纳本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2、《学习指导与训练》上的题目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五人之死:“激于义而死”、“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义举”意义:(1)打击“株治”,功在民众。(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挫败阴谋,功在国家。(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者的生死观、全文的主旨。其他义举(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葬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3)众人——不能堪,抶而仆之(4)有贤士大夫——买五人之脰而函之(5)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徒有其名而记之作者的用意:(1)从正面烘托五人之“大义”。(2)五人是成千上万的匹夫之义的代表,正所谓“匹夫尚义社会兴,匹夫丧义国家亡”,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不义之举(1)缙绅——易其志(2)高爵显位——辱人贱行作者的用意:与五人之“义举”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反衬、突出五人之“义”。小结:“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2分钟检查预习10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大家应该理解它的含义吧。(指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义”,三国时期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义”,梁山好汉们“路见不平一声吼”;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义士”文章——《五人墓碑记》,接受五位义士的洗礼。二、检查预习(结合导学案)1.什么是“碑记”?它有怎样的特点?“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作家简介以及《七录斋集》的由来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张溥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7次,把这篇文章背熟。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研读课文75分钟3.背景知识介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三、研读课文:(结合导学案)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2、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学生讨论后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3、如何看待五人的“义举”?有何重大意义?学生讨论后明确:五人的“义举”属于“大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意义:(1)打击“株治”,功在民众。(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2)挫败阴谋,功在国家。(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者的生死观、全文的主旨。(与“苟且偷生,轻如鸿毛”的人相比,他们“仗义而死,重于泰山”。)4、文章中除了五人的义举外,还写了其他人的义举,有哪些?请列出来,并考虑作者的用意。学生讨论后明确:其他义举(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葬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3)众人——不能堪,抶而仆之(4)有贤士大夫——买五人之脰而函之(5)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徒有其名而记之作者的用意:(1)从正面烘托五人之“大义”。(2)五人是成千上万的匹夫之义的代表,正所谓“匹夫尚义社会兴,匹夫丧义国家亡”,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本文记叙了苏州人民的义举,同时也写了一些不义之人的不义之举,请列出来,并思考作者的意图?学生讨论后明确:不义之举(1)缙绅——易其志(2)高爵显位——辱人贱行作者的用意:与五人之“义举”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反衬、突出五人之“义”。四、小结:显然,“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通过对比的写作方式歌颂了“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由五人的“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的责任。其主旨与儒家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五、作业布置1、练习归纳本文主要文言现象;2、《学习与指导》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