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五人墓碑记》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了解碑记这种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2、周顺昌简介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3、五义士简介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2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4、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预习自测1、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墓志铭封禅铭景胜铭2.读音及注释阉yān(指)湮(埋没)皦jiǎo(本指)赀(同资)缇骑tíjì(指)曷(同何)缳huán()谥shì()牖(窗洞)詈lì()3.古今异义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副词,十分,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个人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色彩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自测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B.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D.按诛五人按:斩杀3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E.凡富贵之了,慷慨得志之徒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④人皆得而隶使之⑤不能容于远近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A.①②③④B.⑤⑦C.③④⑥⑧D.④⑧4.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不能容于远近D.荣于身后二.拓展阅读五人墓桑调元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②。闒冗③朝廷党④,峥嵘⑤里巷夫⑥。田横岛⑦中士,还敌五人死?注: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刺吴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②屠沽:屠夫和卖酒人,指普通市人。③闒(tà)冗:即闒茸,卑微低贱的意思。④朝廷党:指身居高爵显位的人。⑤峥嵘:高尚,不平凡。⑥里巷夫:指平民。⑦田横岛:楚汉相争时,齐国旧贵族田横曾自立为王,汉朝建立,他与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与二客同赴,因耻于臣汉,自杀于洛阳附近。二客葬田横后亦自杀以殉,岛中五百人闻讯全部自杀。思考题:1、诗与课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作分析。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是否一致?为什么?参考答案:1、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诗词还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用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来衬托五人的忠肝义胆。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一致,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质,也点明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三、走进文本:解释下列划线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句式特点:)。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音:)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1、翻译2、总结段意: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读音)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音:),何也?1、翻译:2、总结段意: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句式特点:)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⑨,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注音:)而仆之(1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句式特点:)按()诛五人(18),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句式特点:)1、翻译:2、总结段意: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句式特点:)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翻译:2、总结段意: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句式特点:)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句式特点:)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1、翻译:52、总结段意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句式特点:)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特点:)。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1、翻译:2、总结段意:课堂探究学案【自学点拨】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理解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生死观。2.领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二、自主探究【粗读浅探】1.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的结构层次。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试作具体分析。思路提示:先概括出文章记叙了什么事件,随后看作者紧接着谈了什么看法。【精思深究】3.课文怎样表现五义士的英勇气概?64.仔细阅读第4、5段,讨论以下两句话翻译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译文:(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译文:5.本文在写作上突破了一般碑记文的模式,试说明其构思特点。答:探究思路: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卒、经历、功绩及其子女的大概情况,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本文如果也这样写,就会落入俗套。作者以“激于义而死”作为引领全文的纲,先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随后追述苏州市民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再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昭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主旨。6.试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答:【探究小结】对比和叙议结合,热情讴歌五义士义举,颂扬其高尚品德;揭批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之“辱人贱行”,进而阐明“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三、拓展练习【夯实基础】1.A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皦皦(jiǎo)魏阉(yàn)赀(cí)财溷(tún)藩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