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必考复习题第一章(导论篇略)第二章、商品一、名词解释1、价值与使用价值(概念、关系、属性、范畴)【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社会与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所有有用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2、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交换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劳动的永恒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论述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作用形式】价格收到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价格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贫富分化、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但也造成社会矛盾。第三章货币一、名词解释1、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2、信用:信以偿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3、货币流通: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4、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周转。二、简答1、商业信用特点第一,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时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2、商业信用局限第一,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3、银行信用特点第一,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债权人是银行。4、价值形式发展历程简单(偶然)价值形式、扩大(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5、货币形式演变(货币出现前)贝壳牛羊等一般等价物、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7、等价形式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8、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9、通货膨胀危害和手段:【危害】①是掠夺,损害公众切身利益。②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扩大两极分化。(1)加剧地区分配不合理性。(2)加剧社会不同阶层间分配不合理性。(3)破坏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不合理的分配。③对社会资源配置起误导作用。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④加剧经济过热,助长泡沫经济。⑤可能引起国家金融体系崩溃、国民经济瘫痪、政治动乱、政府垮台。【手段】①合理运用“治本”的政策体系。(1)紧缩的财政政策(2)紧缩的货币政策(3)紧缩的投资政策(4)紧缩的收入政策②正确运用“治标”的手段。(1)行政性限价(2)物价补贴(3)冻结物价和工资三、论述1、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转移,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②加速资本积聚集中,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发展;③节省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发展;④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持有方式,形成合理消费结构;⑤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干预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⑥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和利润率平均化。㈡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①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消费矛盾,加速生产过剩危机爆发。②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货币流通与信用关系也会发生混乱。因为生产过剩、商品销售困难,使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减缩,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势必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货币信用危机。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剩余价值系列【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是无数资产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而划分的。【可变资本】是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中不仅能创造补偿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不变资本】是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不把获取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区别:资本积累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只是社会资本的调整和重组。资本积聚增长缓慢;资本积聚能在短时间集中大量资本。联系:资本积聚水平决定资本集中能力;资本积聚越多,资本竞争力越大、越能加速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促进资本积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超额利润、促进资本积累。4、资本构成【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决定,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5、其他【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一定时期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转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级差地租】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二、简答题1、条件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基本条件:a、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b、大多数人成为失去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有人身自由,是劳动所有者而有权支配劳动;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资本流通公式及其矛盾:总公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为什么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必然产物】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甚至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资本积累,劳动力的供给增加。机器和先进技术的采用使操作简单化,妇女儿童成为可雇佣的对象;使大批农民、手工业者、中小资本家,也会加入雇佣劳动者的行列。这样,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必要条件】1、它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2、它为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条件。3、它的存在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使资本家获得廉价劳动力,榨取更多剩余价值。4、因素类剩余价值总量: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总量;平均利润率:各生产部门利润率、预付总资本在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利润率:m'高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资本周转次数、不变资本节约;利息率: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求关系。5、劳动为何不是商品在交换时,工人只有劳动力没有劳动;劳动是存在时已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不可能出卖。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劳动的价值定义没有意义。劳动的交换不是等价交换同价值规律相违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6、论劳动力商品a、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不仅能够补偿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剩余价值。b、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现象。c、正是对劳动力商品的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的运用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7、借贷资本特点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因为这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殖的真实过程。第五章一、名词解释【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订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二、简答题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家利用财政,在不适合私人投资的产业部门建立的国有制企业;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即国家高价收买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组织形式是国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