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时间:2月8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教育学》绪论、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学校补充教材:《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2、理解“教育”的定义与“学前教育”的内涵。3、了解教育学的创立和发展简单史,了解当代教育学的状况。4、了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简单史,了解现代教育的特征。5、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及学校制度的沿革与特点。6、了解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的知识要点。7、了解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8、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教学重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学校文化,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教学难点】理解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理解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及学校制度的沿革与特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点名。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及补充教材的必要性。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二、讲授新课(共四课时的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一)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1、“教育学”的概念。1)从起源上看。2)从内涵上看。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分别从教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与教育问题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介绍近代以前“前教育学时期”的一些论著及思想。2、教育学的创立:1)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英国)首次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3)另外,康德、巴西多也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4)“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5)赫尔巴特之前,洛克、卢梭、裴期特洛齐等人的思想对欧洲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之,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3、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1、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教育学的学习: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3、教育学的研究:1)要有问题意识。2)要不断充实自己。3)要善于吸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5)要恪守学术道德。(二)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1)词本身演化的历史。2)西方“教育”的概念真正的诞生是现代的事,是现代公共教育事业发展及语言上的要求。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卫。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4)“教学”的甲骨文写法与理解。5)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文中的“教育”和“教育学”一词翻译到我国。2、“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3)《教育学》上“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A、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B、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C、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3、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A、教育水平低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提出的是原始人的“成人仪式”。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及其教育A、古代学校的出现。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C、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及其教育A、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B、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C、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D、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E、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A、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B、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C、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D、师生关系民主化。E、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A、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服务的。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4(三)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说1、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1)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2)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3)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文化4)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就是《钦定学堂章程》。5)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2、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与企业相比:1)设置目的不同。B、手段不同。C、与政府关系不同。D、产出不同。具体体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第二节:学校文化1、什么是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2、教师文化:1)教师是专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具备本门学科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都会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及专门知识。2)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负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3)相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教师又是成年人,负有一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3、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4、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第三节:学校管理1、学校组织概说1)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程序性。2)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2、学校组织的管理1)管理概说: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A、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B、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C、沟通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D、沟通措施:建立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3)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5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5)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3、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四节:学校、家庭和社会1、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四种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A、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B、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C、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点讲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