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试卷A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试卷共2页(第1页)选择题答案写在选择题答题区内,其它各题在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期末考试A卷开卷姓名:李尚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学习中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ACBABDCACB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A、苏轼B、顾炎武C、朱熹D、王充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孔子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A、生死观B、荣辱观C、苦乐观D、义利观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A、宋明理学B、西汉儒家C、魏晋学D、唐宋时期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A、天道B、人道C、天理D、道理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A、入世意识B、出世意识C、济世意识D、入世与济世意识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A、王阳明B、朱熹C、王夫之D、颜元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A、学校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10、“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最早是由()提出的A、孔子B、子产C、孟子D、荀子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345ABCDEBCDABCDABCDEAC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D、指出人性本恶E、指出人性可化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A、修己爱人B、以公胜私C、尽已为人D、报效国家E、和而不同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A、自强B、持节C、明智D、知耻E、勇敢4.孟子把()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A、仁B、义C、礼D、智E、信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A、见闻之知B、道德理论C、德性之知D、良知良能E、先知先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中和答: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2、三不朽答: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3、慎独答:“慎独”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4、廉洁答:廉洁:指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主要是对为官者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为官者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5、内圣外王答: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四、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原文,每小题5分,共15分))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答: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2.存天理,灭人欲答: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贴条形码区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试卷共2页(第2页)选择题答案写在选择题答题区内,其它各题在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3.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答: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韩非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答:“好利恶害”的人性论:韩非子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答: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3.简述儒道的生死观答:儒家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是自然变化的常道、常理。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善始善终,人道完成。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对于正常的生命体来说,完成了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这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客观规律。4.简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答: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是精糟并存,瑕瑜互见的。其中,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的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既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一面;又有受时代、阶级局限的一面。一般说来,中国传统道德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完全属于糟粕的部分;另一种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还有一种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只能批判,不能继承。因为这些道德是直接反映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这些道德赖以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在今天已失去了历史必然性。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而应当进行分析,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这些精华以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情况即较为明显的精髓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2.请以你自身的体会谈谈对传统道德中“夫和妻柔”的理解答: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夫妻道德,儒家把夫妻关系列为“三纲”之一,认为夫妻关系本于天地之德,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儒家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夫义妇顺、夫和妻柔。此外,夫妻之间也不仅是卿卿我我,而需患难与共,相互砥砺,这是传统夫妻关系之精华所在。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