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模式节目的本土路径》首先代表《中国梦之声》的创作团队向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感谢。海子有一首诗,题目是《以梦为马》,“以梦为马”在我理解就是人要以自己的梦想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像马一样奔跑前进。人如此,节目亦如此。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聆听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中国梦之声》这匹梦想之马的继续前行助力。下面的发言,我从导演创作的角度讲三个部分:节目生产机制、团队的养成以及核心价值观。节目生产机制模式西方的模式节目都有一本称之为宝典的“节目使用说明书”,这本说明书很厚很神秘也很贵,但我认为宝典的核心只有六个字:理念、专业、流程。所谓理念。在任何时代做任何节目都会有它的核心理念。Idol宝典的开篇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场白手起家的逐梦旅程”。如果说具有12年历史的《美国偶像》阐述的是美国式梦想,那么《中国梦之声》就是在描绘中国青年人追逐梦想的集体群像,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转型期的中国梦。所谓专业。学习宝典的过程是追赶世界先进电视生产标准的过程。坦率的说,西方模式节目的舞美灯光并不一定比中国的很多节目绚烂奢华,但模式节目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对每一个制作环节和工艺有精确的要求,岗位的设置和人数、机器配备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设定。通过一次成熟模式节目的实践,年轻的电视人和团队将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提高了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逐渐与国际先进标准同步,。所谓流程。从试音会到小组赛再到千人大场的直播,《梦之声》是需要不折不扣按照流程化方式进行精细化操作的大型赛事。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注重流程和细节同时也是专业的体现。因此,学习宝典的过程就是提炼理念、提升专业和细化流程的过程。而学习宝典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先进节目生产方式,进一步激励团队的创新创优机制。如果说去年的《声动亚洲》是一次冒险的试错,那么《梦之声》就是SMG团队踏上自我革新的征程。这个革新的开始就由《梦之声》的本土化改造入手。本土化改造从《中国达人秀》、《梦立方》、《顶级厨师》到《梦之声》,东方卫视可以说是模式节目本土化实践次数最多的,也是本土化能力最强的卫视平台。我认为本土化模式改造的核心在于:放下身段、扎根本土,让节目、情感、选手接地气。《梦之声》对美偶原版的本土化改造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一.导师的性格塑造和互动关系的建立。《梦之声》将原版中注重个人表现的评委改为梦之声导师,选拔导师的标准有三:专业、善良、真诚,力求导师的气质能够带动节目的气质,也是青春中国梦的气质——阳光、洋气、励志。《梦之声》拒绝毒舌、夸张、虚假的评委,并建立了原版模式没有的“一家人”互动关系。王伟忠是大家长,李玟出任慈母角色,韩红当长姐、黄晓明扮小弟。他们个性各异,但在专业底线和在肩负引导梦之声学员的使命感、以及价值观判断上表现出了高度默契和团结,一致传递着正能量。二.后期剪辑创意和制作工艺的提升。一档好的节目,关键在于如何钩住人心。因此《梦之声》设定了“承载学员梦想、符合国人审美”的剪辑基调,建立了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的联动创意机制,采用电影剪辑手段,保证每一期从登场到离开的学员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影像对比、或倒叙。对剪辑的精致要求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为了内容服务。这一点上,美国偶像做得没有《梦之声》这么极致。模式方充分肯定了这个创新,他们评价《梦之声》第一期是除了美偶之外所有海外模式中最好的一期节目。三.赛制改造。囿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梦之声的赛制不能采取原版的全民投票方式,因此《梦之声》在“试音会”阶段加重了故事化的色彩,“偶像学院”阶段采取两两对垒方式增加悬念性,并在“主题秀”阶段采取了直播方式。这些都是针对中国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做的针对性调整。团队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梦之声》获得了一些收视和口碑上的成绩,但所有的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这支团队脱胎于和成长于上海电视业,经过了长时间的打拼,经历了从《中国达人秀》、《顶级厨师》到《梦立方》等节目模式的历练之后,逐渐养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队伍。《梦之声》的核心创作团队来自SMG的大型活动中心,这个团队曾经承担过《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及焰火表演》、《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直播,并为卫视量身打造了《元旦跨年盛典》、《外滩灯光秀》、《声动亚洲》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节目。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梦之声》团队内部每位编导做节目的气质和调性相对趋同,形成了整体较为均衡的业务能力。不同于以往一个导演撑全场、手工作坊式的晚会,《梦之声》项目形成了一支完整的工业生产链。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项目运作系统,涵盖从中心导演、产业开发到综合运营等九大工作矩阵和64个工作组。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项目从前端策划、音乐、故事到导播等一线操作工种,全部来自于SMG和国内顶尖艺术技术人才。因此,《梦之声》的制作能力代表了中国电视人的集体专业水平和能力。核心价值观节目播出以来,常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全世界Idol模式的节目都取名偶像,而到了中国变成了《梦之声》?我想说,《中国梦之声》有两个核心词。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梦”,声音是才华的外在体现,梦是价值观。《梦之声》赋予了这个节目最接地气的表达,也点明了中国偶像的标准——有正能量的音乐人才和青春梦的践行者。《梦之声》的形式是娱乐的,但内核是严肃的。有句话说得好“面对死亡,是为了赞叹生命”。《梦之声》从不刻意煽情,但力求保留平民生活里令人感动的片断。这些片断有时只是学员一句意味深长的金句,比如“我是盲人,但不是残疾人,我只是走夜路的明眼人!”盲人歌手岳雷这句话在节目里播出后,被很多网友评价为《中国梦之声》里的“最强音”。此外,《梦之声》也是SMG集团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成功输出。Idol模式在海外已经运营了十二年,算不上一个新鲜前沿的模式。SMG此次举全台之力,各部门互相统筹推进,制作、宣传、推广并行运作,体现了SMG在中国电视制作领域的胆识、魄力和综合实力。在SMG内部有一句话奉为经典:有价值观的收视率才是有价值的收视率。作为上海电视业者,我们葆有着刚进台时的激情与理想,精耕细作、励精图治,努力将节目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识性影响的精品之作。当然,我们的团队相对年轻,做真人秀的时间还不长,在赛制规划、选手故事性和音乐性展示的比例配备、对真人秀理解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和探讨的空间。《中国梦之声》接下来还有五场直播比赛,我们也希望能持续《梦之声》的生命力,把它做成东方卫视平台上的常青树,我们非常需要各位专家领导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后面节目的发力,也为明年节目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最后,我改写海子的那首诗为“以梦喂马”来结束我的发言,“喂”是喂养之意。《中国梦之声》的比赛过程是中国青年追逐音乐梦的过程,也是“梦之声”制作团队实践电视梦的过程,我们将以对电视的热情和理想为精神养料,奔驰在路上,在东方卫视的平台上传播海派传媒的特色和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