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Communication”的演变: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14世纪在英语中写作comynycacion;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词形。(2)“传播”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3)传播一词最早作为理论语言开始使用,至晚在20世纪初。“传播”的各种定义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什么是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三、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人类传播相比,动物传播具有局限性。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诞生根本标志。语言有以下特性:1.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发音的经济性。4.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四、人类传播的演进(一)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的生动比喻(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三)技术在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一)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的生动比喻如果人类历史100万年作为一天计算,那么这“一天”的“一小时”就等于41666年,“一秒钟”就等于115年。那么人类的原始语言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相当于这一天的晚上21:33′;人类正式语言产生于公元前4万年,等于晚上23:00;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相当于晚上23:53′;宋朝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23:59′4″,仅差午夜56″;1838年发明的摄影为23:59′48″,仅差午夜12″;无线电发明在23:59′53″,仅差午夜7″;广播电台1919年的出现仅差午夜6″;1926年电视发明在23:59′55.5″,仅差午夜4.5″;而卫星传播等最新的传播媒介都是在最后“一、二秒”钟出现的。(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语言媒介的优缺点语言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局限性。①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和范围内交流;②信息流传的精确性不够;③记录性差,难于保存和积累。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散氏盘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汉字的传播功能汉字具有一种超时空的功能。对中国人的思维起着定势的作用。汉字是我国古代一切诗歌,词曲,散文,对联,相声以及书法艺术等形式产生的土壤。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关于纸张: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属多年生绿色长秆草本,切茎繁殖,叶呈三角,茎中心有髓,白色疏松。茎端为细长的针叶,四散如蒲公英。纸莎草茎部富有纤维,把硬的外层除去后,里面的芯剖为长条,彼此排列整齐,连接成片就可以造纸。后来成为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埃及纸草画阿拉伯人发明了昂贵的羊皮纸神役索兰迪亚大陆羊皮纸地图蔡伦植物纤维纸早在1800多年前(公元105年)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它是由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新的造纸术的方法是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先把它们捣碎,再放在水中浸成纸浆,最后把纸浆放在旧竹帘子上,摊成薄片,漏掉水分,等干燥后,留在细帘子上一层薄片纤维,便是纸张了。这种纸在当时很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既轻又便宜,携带方便。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1045年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样印刷。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约翰.古登堡生于1400年,逝于1468年,是一名德国酒类鉴赏家和冶金学家,在欧洲压榨萄葡或湿纸所用的立式压榨机的基础上,改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古登堡通常被认为是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的第一人。1450年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1456年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200本《圣经》,带来书籍和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他的印刷方法很快传遍了欧洲。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网络传播信息传播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发展,使用计算机网络传播。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计算机为媒体的传播的崭新特点: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形态的多媒体化;传播环境的个性化。比尔.盖茨: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就象古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专家称美国恐怖事件加速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恐怖事件可以说成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人们对信息的渴求非常强烈,而互联网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正象一位上网者所说:“真正的新闻就在这里。不可能有更迅捷的消息了,因为我看着它发生。”人们还可以上网浏览国外的网站从另一角度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是互联网较之电视和广播更独特的地方。关于“窄播”与“广播”著名电脑文化研究者吉尔德把两者的差异,即大众性媒介与个人性媒介的差异比喻成火车、公共汽车和私人小汽车(或出租汽车)的差异,由于有众多的乘客,公共汽车不可能充足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要,每个人的具体要求都潜在地构成对他人需求的限制。这样一来,公共汽车只能满足类似“最大公约数”这样一种需求,也就是说,电视的“广播”必然要限制人们的特殊需要。而提供各种专门化内容的频道却仅仅只是多开辟了几条公共汽车线路而已,还未能让观众坐上供自己差遣的“出租车”。而连上互联网络的电脑就是这样一辆任自己意愿,想上哪就上哪的私人小汽车。(三)技术在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1、对传媒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着核心的推动作用。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第二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在历史上依此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二、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三、信息社会及其经济特点(一)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二)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20世纪50—70年代是第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信息经济的增长和信息产业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信息的生产与分配成为社会的主导,形成了面向整个社会的由多种媒体组成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的过渡。20世纪9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和阿尔温.托夫勒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告别原始的渔猎时代)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大型化集权化)第三次浪潮,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三)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四、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从媒介普及的角度,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与高度信息化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中期)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以后)特点是:1.大众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4.跨国界传播的日常化;5.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国策。五、我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及目标各国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目标。1.我国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1997年)“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2.我国信息化的两步目标是:第一步,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