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八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人才。我国历来有重视人才、爱才用才的传统。《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惠王说,我魏国虽小,也有十枚直径超过一寸的珠子,每颗珠子都能照亮12辆战车。你们齐国那么大,怎么会没有宝贝呢?威王答,我所认为的宝贝与您不同。我有四位大臣: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有这四人在,敌人甚至不敢向我的国土张望。“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结果,惠王“有惭色”。在齐威王看来,猛将重于宝珠。而且,他的回答也令惠王折服。可见,重视人才的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就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就不能落到实处。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首先要重视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让更多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涌现更多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要多想办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进文化的根在哪里?先进文化依靠什么人来创造?先进文化要为谁服务?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基层,就是人民群众。街道、乡镇宣传文化干部、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都是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成员。整个社会都应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成长环境,多提供创业平台,多创造发展机会,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向宣传文化领域集聚,形成人才辈出、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千方百计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文化工作者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既是广大文化工作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机遇,也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要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强群众感情。“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需要人才,不仅要大规模、高数量,更要有高的质量。创新人才最应具备的,是新的思想观念。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将涌现一支不负时代与历史期望的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是今后一段历史时期指导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七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文化在推动民族素质提高中的作用还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等等。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一定要有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感,努力突破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障碍,解决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形势下,各地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永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改革是根本途径,创新是强大动力。我们要大胆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把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核心目标,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就要注重文化开放格局,大胆走出去,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把中国文化更好地展现于世界文明的大舞台。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要进一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只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勇于实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一定能够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六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回顾历史,我们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在为成就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式也要不断地发展创新,要不断寻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生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也是新形势下增强我国国力和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目前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待于我们充分地挖掘。近年来,我国为文化产业发展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方都把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顺利。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75%,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甚至已经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可以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战略良机,集聚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成就和有利条件面前,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着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许多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们需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支持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文化支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五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为此,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进而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让人民大众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与联系;必须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民所乐,与民同乐,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层文化有一个更大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