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国论》复习训练课4.★名句填空(1)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C(宋仁宗年号)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B1.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C(使动用法)1.“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A1.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B。与战胜而得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C.犹抱薪救火D。然后得一夕安寝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B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2.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⑴暴秦之欲无厌:;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文学常识填空苏洵,字,眉州眉山人,(朝代)散文家,与其子、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著有。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的国策。“厌”同“餍”,满足;“当”同“倘”,如果。明允北宋苏轼苏辙《嘉佑集》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8.默写:⑴本文总论点:⑵分论点一:。⑶分论点二:。⑷苟以天下之大,,。⑸为国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9.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B.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二败而三胜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B(转折A①并列,②顺承;C①顺承,②并列;D①修饰,②转折)10.对于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①能守其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①李牧连却之②存亡之理C.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是又在六国下矣D(代词,这,此A①代燕赵之君,他们的;②代赵国,它。B①代词,代秦;②助词,的。C①把;②凭。)12.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作者申明燕、赵“用兵之效”及“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C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④不赂者以赂者丧⑤秦以攻取之外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⑦至丹以荆卿为计⑧洎牧以谗诛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⑩苟以天下之大A.①④⑧B.⑤⑦⑩C.②③⑥D.⑥⑦⑨AD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⑥有如此之势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③④B.②④⑦C.⑤⑥⑧D.①⑤⑧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CC翻译句子(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城,大则得城(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012年对口升学试题)3、阅读《六国论》选段,回答问题。(8分)阅读第四、五自然段。⑴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西向:苟:⑵下列句中加点字皆为词类活用,请指出其用法和意义。(2分)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②日削月割日:⑶将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分)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⑷请找出作者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借以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覆辙的一句话。(2分)答:向西如果名词作动词礼遇名词作状语一天天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六国灭亡的先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013年对口升学试题)2.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文章一二自然段。(1)上面的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3分)互丧:独完:思厥先祖父:(3)下面是一个省略句,请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1分)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翻译句子(2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苏洵灭亡保全其,他们的,代指六国的国君子孙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烧不尽,火不会灭。(2014年对口升学考试)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率赂秦耶(全都)ƒ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2、下列四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ABD4、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BB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五、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2、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齐接受各国贿赂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BD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D(“当”同“倘”,如果)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