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针刺补泻一、补泻的原则1、补法原则2、泻法原则3、平补平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4、辨证补泻“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5、刺法禁忌“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二、补泻的依据1、辨别虚实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2、审察形神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3、明辨经络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三、补泻的方法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1、迎随法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狭义迎随补泻法(1)子母迎随补泻法(2)深浅迎随补泻法(3)提插迎随补泻法(4)呼吸迎随补泻法(5)针向迎随补泻法2、徐疾法徐指慢,疾指快。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1)《灵枢》徐疾法《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即为本法与提插等手法的结合。(2)《素问》徐疾法《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而虚者,疾出针而徐疾之。”在以上两种徐疾法中,以《灵枢》徐疾法运用较多。3、提插法提和插,是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和针刺补泻手法。《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提、插二字,但《内经》以及历代文献记载的以下称谓均为提和插。插——推、内、按、进、入。提——伸、出、引、退。《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为得气后由浅部向深部推按插入为补法,由深出浅,摇动针身,引邪外出为泻法。李梃《医学入门》说:“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意为重提轻插为泻法,可使针下发凉;重插轻提为补法,可使针下发热。综合历代文献,把提插法整理如下。4、捻转法《灵枢·官能篇》对捻转补法的描述是“微旋”,提示捻转补法角度小,速度慢,用力轻;对捻转泻法的描述是“切而转之”,提示捻转泻法角度大,速度快,用力重。宋元明时期,由于针柄由过去的扁四棱形制成圆柱形,促进了捻转手法的发展。《针经指南》说:“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针灸大成》指出:“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综合《内经》与历代文献记载,捻转法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1)以捻转角度、频率、用力分补泻的方法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2)以左捻为主,或右捻为主分补泻的方法补法:左捻为主,拇指向前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后时用力轻,频率慢。泻法:右捻为主,拇指向后时用力重,频率快;向前时用力轻,频率慢。5、呼吸法(1)《内经》的呼吸补泻法补法: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2)后世医家的发展与捻转手法配合: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与候气、催气手法配合:如行候气或催气手法时,令患者作缓慢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产生与传导。6、开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