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解“德育素质化”范玉昌【摘要】“德育素质化”应当是在紧扣素质教育“两全一主”的三大要义,深入挖掘以往德育工作的突出弊端,努力从改变“强加式”、“僵硬化”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出发,还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德格”(本文为:德育规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使德育工作在愉快、生动(不能限于形式的生动)的局面下展开并尽力弥补以往德育缺憾的素质化的德育。一句话,德育素质化即结合德育对象素质采取利于良好德育素质形成的思想要求、目标及方式方法并以此进入一个德育素质化的工作状态。德育素质化的三大原则包括“层次性”、“动态化”、“自主性”。德育素质化的核心是德育手段、内容、目标素质化。【关键词】德育素质化时至今日,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有了更为切合实际的发展,但仅就其实施的量性、质性、领域性和可操作性等诸多方面来说,还有待于深化。十多年前,有位毛先生在国家级报刊上发文称当时的德育为“笨德育”(本文中的“德格”一语便属承袭、演绎“毛文”所语)【1】。当时,笔者“兴奋”地提出“德育素质化”一说,并结合区域实际构想了“中小学‘13347’德育素质化模式”,以此“缓解”“笨德育”之思、之行、之果。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德育素质化”的核心是要解决一个“笨”的问题。“笨”在何处?近年已有研究者提出“德育素质化关键是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观点。我以为“强加式”、“僵硬化”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等“笨”地突出,是“笨”的根源。因此,“德育素质化”应当是在紧扣素质教育“两全一主”的三大要义,深入挖掘以往德育工作的突出弊端,努力从改变“强加式”、“僵硬化”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出发,还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德格”(本文意为:德育规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使德育工作在愉快、生动(不能限于形式的生动)的局面下展开并尽力弥补以往德育缺憾的素质化的德育。一句话,德育素质化即结合德育对象素质采取利于良好德育素质形成的思想要求、目标及方式方法并以此进入一个德育素质化的工作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它的起点,更应重视它的过程,如此才有期待之果。纵观以往的具有缺憾的德育,“毛先生”言其“笨”。我以为,要改其“笨”做到“德育素质化”,必须从以下几大关键入手:(一)改变“强加式“、“僵硬化”的德育手段、内容、目标。笔者以为,这一改变是“德育素质化”的前提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其中,德育内容、目标的划分可按“养成序列”、“学成序列”、“自主序列”实行比例性施加。(二)确定符合德育素质化的德育规格(以下简称“德格”)。笔者以为,规定何种德格反映着培养何种品德的人的问题。以往的德格要求,仅仅从德育的公益化出发并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抹杀了德育的“自益性”,这是不利于健全德格的形成的。因此,从培养受教者健全的、生动化的德格角度出发,在充分重视整体的、公益德格形成的同时,也不忽略德育的自益性。为此,笔者在“‘13347’德育素质化模式”中,把符合德育素质化要求的德格界定为:“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有益社会、有益集体、有益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生动德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始终把握和实践德育素质化的三大原则。“层次性”、“动态化”,已有很多同行、学者阐明观点,理性认为这两者是新时期德育的两大原则。如果加入“自主性”,则构成了德育素质化的三大原则。2笔者以为,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决定了中小学(包括年级)之间的差别。这里不仅仅反映着年龄的差别,更主要的是反映着不同年段受教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的心理承接、承受、实施力是不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德育内容、德育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层次性。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工作的效能和效应推进德育素质化的形成,笔者认为,“自主性”同样是个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可借助心理手段或非心理手段使受教者乐于接受要求或提出自主目标(阶段达标性的——“德格理想”)【2】,从而使受教者在不断完成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愉快介入控制状态。这是素质教育的“主动发展”的要求,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心理的要求。如此才能较好改变德育内容、手段的强加性,确保自我德格的日益完善。我以为,要确保德育的“层次性”、“自主性”,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的“动态化”是必不可少的。以往的德育内容、手段的“僵硬化”正是受教者不能很好接受(不愿、不能)的必然症结。当然,“动态化”决不等于必修的整体要求也要改。定性要求不能变,变量性的、自主性的内容是可改动的。(四)多元结合,化被动为主动。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者定格为主体,家庭(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实践等均为媒体。如此做法将使“施控者”与“受控者”均能及时、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实现认识过程的不断飞跃,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要求。从上述解析不难看出,笔者所界说的“德育素质化”不仅符合德育心理、教育哲学、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思想,还较大限度地调动了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发展、乐于完善并能发挥有效的德育功能,形成较佳的德育环境。【参考文献】(1)文中【1】【2】引自著名作家、学者、教授毛志成论当前德育的文章。(2)《教育心理学》潘淑著(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李达著(4)《教师职业道德》郭寒竹等著(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注:该文为作者在1997年结合德育发展需要所设计撰写的《林甸县中小学“13347”素质化模式构想》一文的基础上,再次撰写的关于“德育素质化”的一篇专论性文章。后来,随着研究发展需要,2009年2月该篇论述被全文刊载在《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第97期。该杂志国际刊号:ISSN1-1908国内刊号:CN43-2276/G4国外发行代号:DK1105主办:中国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社